-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龙之为灵,昭昭也”
“火”龙迎春。宋客 摄
■ 向贤彪
龙在十二生肖中位之第五,与十二地支中的“辰”相配。2024年为甲辰龙年也。
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一个并非实际存在的动物。据闻一多《伏羲考》考证,龙是一种虚拟的生物,“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然而,在中国古籍中对龙的描写却十分生动有趣。《说文》载:“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风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管子·水地篇》载:“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龙之为灵,昭昭也”。几千年来,龙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威力强大、气度不凡的神异动物,颇具神话色彩。
龙是远古时代的图腾。近代以来,考古学、宗教学、民族学的研究证明,龙的崇拜大体上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同步发展,迨至原始社会行将解体时,在夏部落达到了高峰。尔后,作为一种共同的观念和意识形态,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华夏儿女的文化图腾。
龙是无所不能的灵兽。《尔雅翼》描述“龙之九似”:“九似者,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麟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之所以神秘,具有登天潜渊、呼风唤雨的本领,皆为人类把那些适应现实生活需要的神灵性托付在它的身上,使其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物。
龙是人类祈雨的对象。“谁信壁间梭,升天作云雨”。董仲舒撰《春秋繁露·求雨》记载:百姓们将龙作为祈雨的对象。泉州安溪曾存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龙王庙,又称龙潭庙,其中供奉四海龙王、龙王娘娘等神,香火鼎盛。清乾隆《屏南县志》则记载了僧惠泽化龙的传说:僧惠泽,本县后将村人,因吞食二蛇,遂化为龙,入虎潮潭内,至今祈雨皆应。
龙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有学者认为,龙的原型来自春天和自然景观——蛰雷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因之,凡与龙有关的节庆活动如龙灯、舞龙、赛龙舟等,都是力量与美的体现。
中国是龙的故乡。有关龙的传说自然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有关龙的文艺作品,自然也是汗牛充栋、蔚为大观。如晋代傅玄《元龙铭》的四言诗、宋代王安石的《龙赋》,都是同类诗赋中的代表作;如明代许琳《封神演义》、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对龙王与龙宫的描写,都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我们在国内旅游,几乎到处都可以寻觅到龙的踪迹。从旧时代表皇家气派的宫殿建筑,到现代饭店厅堂、书法绘画,龙的形象几乎无时不在,早已深深地渗入到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之中。
人们还把对龙的印象和记忆,化作一种精神,体现在众多的成语典故之中。不管什么物事,只要沾上一点“龙气”,就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信心、智慧和力量。
玉兔丰稔岁,蛟龙迎春归。在新的一年里,在新的奋斗征程上,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更要自觉弘扬龙的文化,激扬龙的精神。要有“龙腾虎跃”的气势。你看那神龙振鬣昂头,掀爪摆尾,雄豪矫健,兴云吐雾,升腾于碧空之间,翱翔于沧溟之上。有了这种气势和精神,我们就能“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将一切困难踩在脚下,用奋斗创造新的业绩。要发扬“龙马精神”。唐代诗曰:“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面对新的挑战、新的任务,我们不正是需要这种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吗?要锤炼“画龙点睛”的本领。不仅要像龙那样具有敢于斗争的气势,不惧怕任何风险挑战;还要善于斗争,在实践中锤炼斗争本领,增强竞争能力,用点睛之笔描绘出精彩华章,“乘云而成龙”,为龙年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