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长汀推行“三多”普法应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
法治种子“遍地开花”
■通讯员 陈天长 赖秋萍
“姐姐,这个灯谜我知道,慢慢走路,打两个字的法律名词,是缓刑......”在人来人往的步行街,身穿红色马甲的普法志愿者正在举行“法治灯谜竞猜”活动,热闹的人群已经将这里包围,这是长汀县司法局探索“三多”普法模式的一个缩影。
为推动普法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到“多元”,从“粗放”到“精准”,长汀县司法局不断创新普法宣传方式,持续提升普法覆盖率、针对性、精准度,让法治种子在长汀“遍地开花”。
服务多一点,让普法宣传更加主动
“张大妈,家里最近都还好吧?上次您说儿子被欠薪的事情解决了吗?”“都解决了,多亏小胡你给我们普法,不然我们都不知道赔偿金怎么算。”19日,汀江明珠小区里,张大妈主动拉起普法志愿者的手连连表示感谢。如何让普法更加主动,长汀县司法局推出“上门普法”,要求各村(社区)法律明白人、“蒲公英”普法志愿者主动上门,通过唠家常,了解群众所需,有针对性开展普法,把法律“硬道理”变为“家常话”,为群众送去法律的温暖。
同时开展“走近+”系列活动,主动走进招工现场、项目一线、企业厂房等,普及劳动、税收、工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拖欠农民工工资、征地拆迁、涉企矛盾纠纷等法律问题,普法工作人员主动对接公共法律服务和多元矛盾调解中心,提供专门法律援助、纠纷调解服务。
方式多一点,让普法宣传更有趣味
单一的普法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长汀县司法局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以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提升法治宣传质效。
“竹板那么一打,各位听我来普法,纠纷起,烦恼添;食无味,睡难眠......”龙潭古戏台上,普法快板一打响,立即赢得了台下群众的阵阵掌声。司法局成立普法文艺小队,创作了《与“民”相伴, “典”亮生活》《我们都是普法人》《客家调解三字经》等十几个法治文艺作品,以小品、三句半、诗朗诵等方式,在欢笑声中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同时通过法律知识问答、猜法治谜语、拍照打卡等“趣味普法”,让群众学法、娱乐两不误,通过短视频、顺口溜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身边的事例,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持续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阵地多一点,让普法宣传更接地气
春日阳光正好,暖意融融,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长汀县博物馆内,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党员干部、学生、游客,他们纷纷驻足聆听讲解员宣讲长汀红色法治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法治魅力。
长汀县司法局紧紧依托红色和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了以长汀县博物馆、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旧址、何叔衡纪念园为代表的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以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为代表的生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成为发展法治文化、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的有效阵地,其中县博物馆(汀州试院)、何叔衡纪念馆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
坚持一地一景一故事一特色,建设中心坝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广场、马兰山行政复议主题公园、新庄村“宪法”主题公园等法治文化阵地300多个,打造全国民主法治村(社区)2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4个,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7个,县级民主法治村(社区)96个,实现法治宣传阵地全面覆盖。
推进“互联网+”普法,打造网上普法窗口和阵地,利用“长汀司法行政”微信公众号传播法律知识,打造“指尖上”的微服务、“掌心上”的微平台,实现学法零时差、零距离。2023年“长汀司法行政”共发布信息437篇次,市级以上媒体转发和采用132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