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乡土:日渐消失的传统手艺


林东祥

钉砻

砻是碾米器具,在1980年代前仍可见到。那时客家乡村几乎每个自然村(聚落)都有专门加工稻谷的公共场所,俗称“碓房”。“碓房”必备两大物件,一是砻谷的“砻”,二是把大米撞击成粉的石臼和碓,有的则还有把大米或黄豆进行干磨和湿磨的石磨。逢年过节,“碓房”是最忙碌的地方,因为各家各户加工大米都要挑灯夜战、连续作战。钉砻师傅是专门制作砻的工匠,“砻”与“石磨”工作原理相似,但材质不同:制作砻的材料主要是竹片与黄泥,石磨除了把手、托架是木质外几乎都用石材制成。由于机械碾米工艺的引进,砻退出历史舞台。有些老人怀念砻米的时代,称用砻砻出来的大米保持原汁原味,口味纯正喷香,用砻加工的糯米蒸酒,出酒多且味道醇厚、绵长。

染布

旧时,客家人九成以上的人都是穿蓝、黑两种颜色的衣服,而且大部分人都是买白布(俗称龙头白),请染布师傅染成蓝色或黑色后,再加工缝制衣服,当时民谣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闽西的染布业一直传承到1970年代。如今,五颜六色的各种衣料、面料,扮美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染布业已经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中。

打银担

从事打银饰(工艺品)的工匠,俗称“打银师傅”。“客家妇女喜戴银”,银制品深受客家妇女喜爱,从插在头上的“簪子”到戴在手腕上的“镯子”,以及佩在胸前的银链子,孩童用的银锁,及“福、禄、寿、喜”等字样的银饰,无不是银器制作而成。客家人认为银器有避邪护身的作用,故旧时城乡都有专门加工银器的店铺,或走村串户加工银器的“打银担”。现代人钟情于黄金等贵重金属及宝石、珍珠等装饰品,加工银饰、银器的已不多见,“打银担”行业在客家乡村基本绝迹。

打土砖

旧时每个村落都有以打土砖(坯)为业的师傅,土砖没有经过烧制,都是生土加水搅烂后经过模具而成形(有的泥中加稻草以增加韧性),砖块大而厚。打土砖的工序如下:先把干净黄土捣碎,加水搅拌均匀,把土坯放在木制砖格中用脚踏实,成形,而后排列晒干后就可使用。打土砖是个重体力活,既费力也需技术,农村作灶、砌围墙,以及建房都需大量土砖,打砖师傅往往在一个村一年到头不停歇地干都有活计。现在粗笨的土式柴灶少人使用,建房、砌围墙也不再用土砖,打土砖这一行当在乡村已经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