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城水患与南门桥兴毁


吴远平

龙岩县古时候的南门桥,在现溪南桥下游100米处,是龙岩古城出南门,登翠屏山之马鞍岭,到漳州的捷径和驿道之一。南门桥是龙岩古城的桥头堡和地标,据《龙岩县志》(民国三十四年版)记载:“龙岩浮桥,在县南门城墙外,旧名通环,宋淳熙戊申(1188),令张熊于桥上架亭,改曰龙门。开禧间(1194—1224)令赵汝勉复修。元时改建今所,后桥亭废。宣德五年(1430),知县胡晟重建。”

《龙岩县志》还辑录了明朝名臣、潮州知府王源对南门桥兴废的记述:“龙津桥旧在县治前,以木为之。宋乾道间(963-968),(县)令李宗回易以石,后废。元至正壬午(1342),达鲁花赤捏古百建于南门。永乐间(1360-1424)(县)令陈思敬重建,始名龙津。岁久石柱无恙,而木蠹于蚁。其他适控通衢,凡徵输期会,布政于邑里,及商贾行运,悉由是焉。又惧阻滞执事奔走迎送之涂,胡侯晟将仍旧制而完之,官帑莫输,费无所出,乃命潘启皎等,饬民财,源(王源)亦捐赀共襄之。宣德庚戌(1430)十一月肇事,为亭以间计者二十有一,两端设扶栏二垂,暨中为重楼三,阅明年八月告成。侯率僚属觞酒,欣赏之,众皆羡卓伟壮观也。爰记其迹,以永来兹。”

这座壮观的南门桥,因水患屡修屡毁,到民国年间只得以浮桥替代。

龙岩城四周群山环抱,重峦叠嶂,采眉岭与博平岭数条山涧小溪,汇集成三条溪流(龙门溪、丰溪、小溪),一路奔腾而下,向城中心汇聚,形成龙津河。而后在苏坂与藿溪汇合,成为河道宽阔的九龙江上游。龙津河是龙岩的母亲河。然而,因龙岩周边山高岭峻,森林茂密,雨量充沛,又属亚热带季风区域,台风、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最大的灾害则是水患,每隔一二十年,便发生大水灾,冲毁田园庐舍、桥梁道路。据《龙岩县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龙岩就发生大洪灾6次,民国时期重大水灾4次。特别严重的是1947年6月15日,龙岩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水灾,南门浮桥和龙津河大部分桥梁均被冲毁。

2023年春,笔者在新罗区溪南村邱氏宗祠内发现一块石碑(62×45×38厘米),碑刻1940年代初,龙岩南门桥被洪水冲毁,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的境况。在热心人士的号召下,群众和部分商家热心捐款,共收到捐款2400多元,记载1941年修复南门头浮桥的史实。

原南门头城墙下,有一块《重修龙岩州城碑》,碑高1.9米、宽0.8米、厚0.1米,碑文记录乾隆五十六年(1791),龙岩遭遇大洪水后重建南门及南门桥之事。现存小溪桥畔的南桥坂天后宫。

此外,据《龙岩县志》载,原溪南观音阁(现溪南大厦)底下还有《重建龙津桥碑》(天启七年立)、《重修龙津桥碑》(乾隆二十二年立)、《龙津桥碑》(乾隆五十一年,知州何菇连立)、《捐龙津桥田碑》(翁梓材、邱蔚文、汤士宏母汤邱氏立)......按邑中碑志,不止此数,其散见各门者,《龙岩县志》不再辑录。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高度重视龙津河各桥梁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并加高、加固河堤与疏浚河道并举。笔者亲历1965年、1967年两次大洪灾(洪水痕迹海拔高程为326.17米,溪南桥为324.17米),龙津河水位比中山街更高,河水倒灌,形成内涝,水淹中山街,北门龙岩市第一医院附近倒塌了许多民宅,但南门桥并没被冲垮。

南门桥东岸便是古代龙岩通往漳平永福、闽南漳州地区的官道。每日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南门桥下的龙津河便是通往闽南沿海地区的水上黄金通道,南门桥码头,一条条满载粮食、燃料(煤炭、木炭)、建筑材料(石灰、木材)及龙岩各种土特产的船只,整装待发,运往沿海城市,再转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龙岩地处山区,地少人多,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龙岩有五分之一以上的人要靠外出谋生,因此,南门桥下有客运小船码头,每天都有许多人乘船到漳州,再转各地谋生,迄今民间流传的童谣“阿肥阿溜溜,坐船去漳州!津头没得过,过雁石要人背!”就是最好的明证。

龙岩是个侨乡,旅居海外有数万人。以前到海外谋生的人,一般先到南门桥两岸码头边的姑婆宫、观音阁拜菩萨,祈求神佛保护,一路平安。之后,满怀泪水,不舍地望着南门桥上送别的亲人,开始走向世界的旅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南门桥下的龙津河码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