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文风景:“客家蓝”


蓝靛制作过程:在靛塘中加入石灰水搅拌,刮去泡沫。图自网络

图为客家地区随处可见的苎麻。 图自网络

客家女子一袭客家蓝,活泼而端庄。宋客摄于江西省龙南市

宋客 文/图

客家地区最流行的颜色,一定是蓝色。

客家人最喜爱的颜色,也一定是蓝色。

蓝,沉稳持重,通体透亮,洋溢着客家人奋发奋斗的文化气息,故蓝色又被客家人引以为自豪地称为“客家蓝”。

“逢山有客,客必住山”。历史上,客家人大多居住在信息闭塞、道路不畅的穷乡僻壤,自古以来以农耕为主,在土里艰难刨食。客家地区崇山峻岭,水质清澈,天空蔚蓝。客家地区层峦叠嶂,林深竹茂,田野广阔,植被湛蓝。客家地区以稻作为主,辅以地瓜、红薯、大豆、瓜菜、野果等藉以果腹,以及种植烤烟、制作粗茶、出产土纸等于集市交易后获取微薄收益,过着自给自足的朴拙生活,而承载客家人生产、生活的垄田、洼地、溪涧无不打上碧绿深蓝的印痕。

如果说,这些自然界的“蓝”还不足以诠释“客家蓝”的全部意涵,那么,客家人的服饰及其布料的织造、浆染、漂洗、缝制所寄予的“蓝”的情结,则一定是客家人所独有。

不信,且看客家人的服饰十之八九以蓝为主。艰困的自然环境,太需要耐脏耐磨、便于换洗、不易污秽的粗布蓝衣裳来应对。实用,永远是生活方便的首选,也是心理层面的情感归依。

农耕时代,服饰的布料主要靠山间种植的苎麻提线织造。客家地区沟壑纵横,平地极少,土地贫瘠,苎麻作为一种多年生且经济实用的灌木,不拣肥瘦、管理粗放,最适宜山间盆地野蛮生长。苎麻纤维度高,高约1米,茎上部与叶柄均密布短糙毛,其筋(骨)成为农家针头线尾的必备。(三国—吴)学者陆玑曾在《草木疏》中对苎麻进行注释:“苎,一科数十茎,宿根在土中,至春自生,不须栽种。荆、扬间岁三刈,官令诸园种之岁再刈,便剥取其皮,以竹刮其表,浓处自脱,得里如筋者煮之,用缉布。”(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有“布”的词条:“广西触处富有苎麻,触处善织布,柳布、象布,商人贸迁而闻于四方者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苎麻)剥其皮可以绩布。七月、八月采。”可见,苎麻提线织布的历史可谓久矣。

清康熙年间武平举人林宝树在《一年使用杂字》中,也对客家地区的织布、染布手艺有过精彩的描述:“织布师傅又如何,脚踏楠机手抛棱。牵得绉纹入簆齿,羹湖上刷用钩拖。又有祖传老染坊,青绿赤白黑和黄。毛蓝棱布洋青色,爱过碾石打到光。”苎麻出身卑贱,无忧无虑,“宿根在土中,至春自生,不须栽种”,只要有土地,就一个劲地疯长。农历七八月收割后,便剥其表皮,得其筋(骨),蒸煮去杂后,便可得到洁白的丝线用于织布。织布的机器叫“楠机”,脚踏楠机,经纱在一开一合中输出,再用梭子带动纬纱在上下开合的经纱开口中穿过,便织成布。织成的布幅都是白色的。显然,白布不适宜做衣裳,只有把白布染成各种颜色的布料才能做成各种式样的衣裳,于是,客家地区又有了染布这一行业,通过染料煮沸漂染,什么颜色的布都可以染成,其中蓝布成为客家人的最爱。“毛蓝棱布洋青色,爱过碾石打到光”,说的就是这个套路。

染布的原料叫靛青,也叫蓝靛。这是一种能提取染料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80厘米,有灰白色毛。靛青的种植同样粗放,不择地力,在客家山村随处可种。靛青用来染布,颜色经久不退。所谓“青取之蓝而青于蓝”,说的就是靛青从草本到晶块、粉状的提炼过程。清康熙、雍正年间,闽西大量客家人迁至浙西南、湘赣边落业开基,最原始的动力就是看中这里连绵不绝的低矮山丘可以大量种“菁”,以至于成为一种产业。据从上杭蛟洋华家迁至浙江遂昌的华氏后裔华贞隆写的《种靛招山客》一文,对从连城迁往遂昌的巫氏族人几代人开辟山场、大量种菁、提取蓝靛发财致富的过程有详细介绍,“农历立冬至小雪时节,是收割菁苗的季节。将菁苗连叶带杆五百斤左右一塘次,放水浸泡3—6昼夜,捞去浮渣。将石灰水舀入双耳木桶内,放入靛塘左右摇晃,使石灰水旋转式渗入大塘中。另三五人站在塘边用扁形六齿的靛青耙,不停地按、压、捅、打,使靛青水汁与石灰水产生化学反应,泛起浓浓的泡沫。搅动至靛青水变成蓝里透着红丝的色彩,用竹枝扑去泡沫,过夜沉淀。次日,捅开靛塘中部孔洞,放掉上层大半塘废水。下半塘较浓液体引入靛青池,用绢制卷筛一遍一遍筛去残渣,再沉淀。待池内靛青液浓缩至类似豆腐块,呈现黑里透着蓝色的胶质物,便是成品。”提炼后的靛青成晶块或粉状,便是上等染料。

用苎麻织成的白布经靛青漂染(蒸煮),变成了蓝色的布料。

且看客家服饰,不论男女老幼,一身穿戴,均以蓝色粗布为主。围裙、齐头裙、背包、伞袋、帽子、东头帕、布帘等等,无不以蓝色为主。蓝,是客家人的标配,也是客家乡愁镌刻在心灵深处的深情记忆!

即使步入现代生活,“客家蓝”仍宠惠有嘉。且不论客家的天空瓦蓝蓝,客家的田野海蓝蓝,客家的服饰晶蓝蓝,就看客家女子一袭蓝衣裙,缀以细碎的桐花瓣,穿行在喧嚣的都市,显得那么贤淑端庄,持重安详,仿佛五彩斑斓、光怪陆离都黯淡无光。

“ 客 家蓝”,一道最美的人文风景,客家人的精神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