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新罗『调解超市 』真解忧!
■融媒体记者 傅晓君 通讯员 邓浩杰 胡溪
为传承闽西红色调解基因,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2009年6月,新罗区人民法院在全国首创“调解超市”,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先行先试者。15年间,原来的矛盾化解“小超市”已经发展成囊括7类调解工作室、63家调解组织以及315名调解员的诉调融合“大商超”。
截至12月15日,“调解超市”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2万余件,获评全国性“群众工作典型案例”,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案例”“党建创新优秀案例”。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年被列入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民生补短板提升工程。
“货物”门类齐全的“超市”
“工地老板欠了我一年工钱没给,但我现在要去外地做工,案件还能调解吗?”12月1日早上,老蒋焦急地走进“调解超市”。
“您别着急。如果您不方便来现场,可以远程参加线上调解。”特邀调解员郭秀生拿着线上调解指南,向老蒋介绍。
为增强纠纷当事人的参与感,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率,新罗法院创新调解模式,赋予当事人自助选择权。在“调解超市”里,当事人可以像“逛超市”一样自助选择调解员、调解时间、调解方式,让纠纷化解更便捷、更高效。
“真没想到,我们这个案件还能选择政协委员作为调解员。整个调解过程仅用半小时,既高效又专业。”在特邀调解员、区政协委员倪奕阳的调解下,成功拿到商标侵权赔偿款的原告律师开心地说。
“‘调解超市’整合了各类解纷资源,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居干部加入调解员队伍,联合多部门在全区设立调解工作室,群众可就近咨询、调解案件,让纠纷化解更加多元、更有温度。”新罗法院立案庭负责人马莉娜介绍。
拥有特色“产品”的“连锁”
“感谢法官们的专业调解,让我们之间的纠纷得以妥善化解!”经10余次调解,最终就工程价款结算及支付问题达成一致意见的当事人双方,将两面锦旗和两封感谢信送到新罗法院东肖法庭法官手中时,激动地说。
近年来,中心城区发展迅速,涉房地产、金融、物业、汽车消费等领域矛盾纠纷逐年增加,为此,新罗法院设立多个“调解超市”专业“连锁”,集中攻坚矛盾纠纷高发领域,提供特色调解“产品”,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让纠纷化解更规范、更专业。
与此同时,各“连锁”还注重提升产品的附加功能,通过联动专业部门,协助解决行业纠纷。据介绍,在龙岩中院牵头下,新罗法院联动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司法局、人行龙岩支行、银保监会龙岩监管分局设立龙岩市普惠金融司法协同中心,首创“小额纠纷快速化解机制”“信用修复机制”,推动金融纠纷联动高效防范化解。自中心成立以来,已诉前化解金融纠纷5010件,调解成功率约51.32%。
开在家门口的“便利店”
“好吧,我会按照村规民约,多让出几步路,保证过道畅通。”8月,雁石镇楼墩村“村居法官工作室”,在村居法官见证下,因一方长期占用过道停车而引发纠纷的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
“收到村干部的求助后,我们考虑到两人既是同村村民,又是多年邻居,希望能通过调解化解双方矛盾纠纷。”驻雁石镇楼墩村村居法官郑冬伟说。郑冬伟邀请“和雁”诉非联动工作室特邀调解员协助调解,结合该村村规民约的“邻里互助守望”等约定,运用方言释法明理,最终,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村居法官工作室’就像是开在村里的‘解忧便利店’,村民遇到法律问题能随时咨询,我们在开展调解工作、准备村规民约的制定和修订时能及时寻求他们的帮助,专业指导触手可及”。市人大代表、东肖镇菜园村党支部书记陈如明说。
司法为民守初心,定纷止争促和谐。15年,“调解超市”始终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融入全区诉源治理体系,“抓前端,治未病”,践行能动司法理念,不断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真正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