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德延龄


林清书

第一次认识阙硕龄校长,是在1978年下半年的某一天。记得那一天历史课肖老师请假了,校长亲自来到全校唯一的高二文科班(我武东中学毕业后到这里复读)代课。他走进教室,从裤兜里掏出一块新石器时代的石磨箭镞,开始解读箭镞之谜。原来,这个箭镞就是在武平一中所在地亭子岗上捡到的。在抗战时期,厦大搬迁到长汀,人类学家林惠祥教授首次在武平亭子岗等地发掘了很多珍贵的新石器、螺纹陶器残片等。阙校长从一个石箭镞讲到上古历史,引人入胜。我们喜欢他的上课方式,开拓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思考。同时,很自然地展示了他的个人魅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这是阙校长给我上的唯一一次课,却影响了我大半辈子。从此,我知道自己对博学多才的人充满敬意,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启动了不断探索的内在动力。真正的好老师,就应该是把“要你学”,变为“你要学”。

我大学毕业那年,校长非常希望我回武平一中教书。我没有回去。这件事一直记在心里,老觉得对不起老校长。后来又自我安慰,万一自己不太适合当中学教师,或者心浮气躁到处乱跑,辜负了老校长的一片心意,那就更糟糕。实际上,那时候什么学校都紧缺教师。各县教育局恨不得师范类学生读一年就毕业!各地迅速办两年制的师专,就是要解燃眉之急。市教育局既然分配我到师专,就先服从安排了。校长离休后都住在龙岩,我经常去拜访他,继续聆听教诲。他经常讲起武平一中的同事和学生。当年一中教师,大部分都是师专毕业,很多教师没有乘坐过火车。校长就问他们,你们没有坐过火车,没有出过龙岩,没有见闻,哪来的见识?怎么能上好课?所以,校长就千方百计克服经费困难,鼓励教师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去调研学习,增长见识。他们回到一中,上起课来自然要形象、生动得多了。当年那么穷,办好教育举步维艰。今天看来根本就不成问题的小事,当年却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更不要说还有许多人力所不可为的无奈。幸好同事们和弟子们都非常理解和支持,团结奋进。高考刚结束的第二天,我去班主任曾庆福老师家,他已经在准备第二年高考的工作了。在当代教育历史的进程中,有许许多多像阙校长那样把教育事业当做自己生命的教育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无私奉献,勇于创新。

阙校长一生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经历了风风雨雨,始终不改其志。为了当好校长,他认为就是要全才,要有勇于创新的气概。他曾经虚心向物理老师请教,解决自己物理学习中的难题。他认为,只有自己亲自体验各科学习的难点,才能全面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他离休后,一直很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动态,把他的担忧、他的欣慰、他的思考写成诗文。在钟兆云、赖国香、潘峰等同学的协助下,出版了《阙硕龄诗文集》和《永远的映山红——阙硕龄和他的教育世界》。他曾经受邀参加第一次央视春晚,《福建日报》发表《映山红之歌——记武平一中校长阙硕龄》,这是党和政府给予他的褒奖和肯定。

今年重阳节前一天,我去拜访他,他已经是96岁高龄了,给我讲永乐大典,思路非常清晰。师母今年90岁,她和我们都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听讲。他知识丰富,多才多艺,记忆力超强;他子女孝顺、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这些也是我们当学生的福气。明年是武平一中建校100周年,校长谈到校庆,就很高兴。弟子们都祝愿他身体健康,生活快乐。他的人生阅历和智慧,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一直激励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