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老井
■ 周继章
家乡的清晨总是让人感到宁静而美好,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树梢洒在田野上,小草在晨风的吹拂下微微的摇曳,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好。我习惯于晨读,随手捧起一本唐诗集,刚好读到李郢的诗《晓井》,“桐阴覆井月斜明,百尺寒泉古甃清。越女携瓶下金索,晓天初放辘轳声。”掩卷而思,想到了家乡的那口老井。
家乡的老井是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每当我想起那口老井,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仿佛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时光。那口老井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清澈甘甜的水,还承载着许多有趣的回忆和故事。
家乡的井位于祠堂门口鱼塘的旁边,是我们村民生活的重要来源之一。它是一口古老的石井,圆形,井的边沿是花岗岩大理石石块砌成,汲水处较低一层,井的右边是石坎,长满了青草,小花,前边有一棵芭乐树,树不高,每年都会结上许多芭乐,就是还没成熟,早已成了孩子们的口中食品,再远一点的地方,是村民的菜地,春天一到,井的四周小花环绕,给人一种恬静、祥和的感觉。井水离井口约有一米左右,从井口往下看,有时可以看到小鱼在水中嬉戏,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家乡的井除了给我们提供美味清凉的水之外,那口井还承载着许多有趣的回忆和故事。我记得小时候,每当我和小伙伴们玩耍累了,我们就会聚在井边的石板上坐着,一边喝水一边聊天。有时候,顽皮的同伴会摘下小花,扔到井里,当作自由的小船,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不过被大人看见,就会招来一阵的痛骂,驱赶我们离开井边。
然而,尽管那口井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但它也曾经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烦恼。比如,有一次,那口井的水突然变得浑浊起来,原来是早上有一村民在汲水时,不小心铁桶没拿住,沉到井底,村民找了竹篙,在竹篙的一头扎着耘田的耙子,然后伸到井里捞着,最后铁桶被捞上来了,井水也被搅浑了,翌日井水才恢复了清澈。还有一次,我记得有一只小猫不小心掉进了井里,幸好被人及时发现并救了出来。这些小插曲让我们对那口井更加珍惜和关爱。
我稍大一点,家里挑水的任务也落到我的肩上,每天下午放学回家,我便挑着木桶,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井边汲水,先用水钩勾住木桶,伸到井里,然后将桶往前轻轻一舀,一沉,一提,一桶水便装满了,再趁势用力一拉,左手将扁担压在大腿上,腾出右手接住水桶,再一提,将盛满的水桶移到井沿上,休憩片刻,接着同样的手势动作,将另一桶水提起来,然后就挑着回家,挑满家里的一大缸水,需要四个来回。有时同伴都挤在一起汲水,都得按先来先挑,从不相争,在等待汲水的时候,有时还会玩个游戏,跳圈圈,或打纸牌什么的,再也不会寂寞,其乐无穷。
一晃自己已是花甲之年,走出了家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家乡的井因通上了自来水而被填平,井边的场景也不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但是即便是岁月更迭,时间流逝,家乡的井依然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记忆之一。它承载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承载着我的记忆和情感。
现在当我窗前静思的时候,家乡的那口井已变成了眼帘前的一幅遥远的画卷,它经历了尘世的沧桑,熬过了岁月轮回,也记录了这个村点点滴滴的往事,多少年,古井依旧如此,只是岁月的痕迹镌刻在了它的身上,留下了它老去的样子。其实,人生亦如古井,有热闹的傍晚,也有孤寂的黑夜,更有无人问津的现在,做好自己,用心去体验每一天的美好生活,哪怕到了最后,守着那一份孤独的影子,在回忆中也会有五彩缤纷的往事......正如唐代诗人刘长卿《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旧井》:旧井依旧城,寒水深洞彻。下看百馀尺,一镜光不灭。素绠久未垂,清凉尚含洁。岂能无汲引,长讶君恩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