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双塔”史话


二十世纪50年代漳平“双塔”旧影

陈龙林 文/图

漳平是九龙江北溪上游的一座山城。北溪之水如一条玉带由西向东蜿蜒,穿城而过。在古城“出水口”的两岸东山和榉子洲,曾矗立着东山塔和振文塔两座古塔,并经历了两建两毁、一建一毁的命运。2005年“双塔”重建落成后,如双璧生辉,交相辉映,再现漳平历史人文景观。

东山塔肇建于明崇祯年间,为古人补风水之缺而建。据清道光十年版《漳平县志》记载,知县宋聘(四川广安人)到任后第二年(1639),教谕何舅悌(泉州晋江人)同县里的生员建议于宋候称:“平邑即僻处山阿,然其山川之秀,市廛之饶,亦足以无愧他邑。乃二百年以来之文物,尚有郁而未尽开者,毋或其水势突下,少缺纡回,以至于是。夫峰回则转,水回则报,堪舆之言未必尽为无当,是在守土者之如意焉!”即把开县以来人文未尽兴起归因于出水口水势突下、欠缺迂回,以至如此,故须建塔以补风水之缺陷。宋知县回复道:“是余心也”,随后相地在东山莲花岩高处,规划建设五层佛塔。在立下崇基、采伐巨石建到第三层时,宋知县调走了,教谕何舅悌也北上任职。其后,从宁洋知县调来代理漳平知县的万六吉,“虽锐意有加”,态度坚决,但囿于只是代理,短期内也只粗加二层,未成壮观之势。

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冬,何舅悌南下复任漳平教谕之职。看到佛塔尚未合尖,乃任命生员中能力强者主持其务,更加小心谨慎地完成筑尖。这座洁白的佛塔,顿时为漳平古城增色不少:“昼则风铎高悬,夜则佛灯四照,望之如卓笔案头,伸指掌上,此人文之瑞也”。佛塔壁堵雕琢各种佛像和漳平八景图。登上塔顶,“俯瞰城中,仅荒烟一抹;视溪流上下,若一衣带回环,扁舟往来则一叶耳。”“俯瞰清溪,遥排翠岫,凭栏一望,江山烟霭,映带城市,诚胜概也。”有塔不可无寺,又在塔后建佛堂一所和士子居所、游人休憩等设施。从此东山由过去牛羊践踏的荒芜之地,变成“游观憩息之所,为一邑巨观”,引文人雅士竞相邀友游览,吟诗作赋。

邑人、四川金堂知县陈嘉议与何舅悌等诸友邀游后,即兴写下《何舅悌邀诸友游东山寺限韵赋诗》:“渺渺山城一抹烟,始知此处逼诸天。云霞齐拥孤僧出,日月双擎石塔悬。突放毫光开宝地,时闻法鼓奉金仙。群公逸兴原非浅,斗酒吟成诗百篇。”“深山古木带寒烟,可是其中别有天。长者金钱多布施,浮屠铃铎合高悬。已拼携杖寻山鬼,若个题诗拟谪仙。作赋登高今日事,知君豪迈在斯篇。”

崇祯天津兵备道、进士陈六韐回乡后,邀友同游作《清明雅集东山塔》七律诗:“欲与同人好作缘,登临半雨半晴天。陶归不为初荒径,介隐何须久禁烟。千眼摩空看漏网,百鳞赴壑听谈禅。怎能化日分闾井,勿使春风我辈专。”

可惜的是,东山塔建成后仅23年,即在清康熙二年(1663),有善于看“风水”的“形家者”说这座塔“不利于县”,向知县郑琬(山西人)反映,于是就下令拆毁,“邑人共为扼腕”。县志送给郑琬一个绰号“白知县”!

康熙五十五年(1716),漳平知县萧震(湖北潜江人)甫上任便集资重建东山塔,至他调任台湾那年康熙壬寅年(1722)尚未建成,尔后由继任漳平知县陈焯(陕西咸阳人)于雍正二年(1724)续建完成。值得一提的是,萧震离任前,亲题“焕奎”塔名,意为“奎星焕彩”,喻科举文明,东山塔转为兼及文星之塔。此次重建东山塔,材料从巨石转为巨砖;塔高由五层升为七层。建筑工艺精巧,塔外仍雕刻佛像及菁城八景;塔内系螺旋形,第一层由内而外,第二层由外而内,盘旋而上,直达塔尖。

与东山一水之隔的南岸是一块江水冲击形成的砂石地,称为驻龙洲,因洲多榉树,也叫作“榉子洲”。史料载,这里“森木林秀,砂回水转,为邑关栏”。而东山也叫东关山。古人认为,这南北一洲一山,共同守住漳平出水口。为了让榉子洲“水口更密”,历代官府均有作为:明嘉靖年间,知县秦文昂(广西临桂人)于此聚石立墩台,以益其高,士民称宜;康熙年间,大量种植樟树,作为护岸和风水林,今成首批福建最美古树群之一;乾隆至嘉庆年间,议建振文塔。

振文塔的创建,也经历了一波三折。乾隆五十一年(1786),知县詹斌(广东饶平人)善相地脉,认为漳平城外一水背城东流而去,宜建塔以为砥柱,况且此地属巽方(东南方),主一方文明兴盛,对科举文化有助力。与詹斌同年到任的教谕尤昌炯(福建永春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首议捐建,仅造一层,高二丈、周围八丈,就升“国子监典籍”去了,工程因而停止。嘉庆二十二年(1817),教谕林得震(福建永春人)与知县叶德芳(浙江鄞县人)相商后形成共识:振文塔非建成不可。遂竭力劝捐续建振文塔。工程开始于戊寅年(1818)十月吉日,落成于庚辰(1820)二月。振文塔用砖叠砌七层,算到塔尖,高十二丈。知县叶德芳充田一段,租二十六斗,作为点香灯之费用。

“双塔”建成后,上下交相辉映,为斯邑平添了几许人文魅力,成为漳平的地标建筑。每当从九龙江漳州远航归来的船只上的乡人看到“双塔”时,就知道终于到家了,心情格外放松。“双塔”远观像两只如椽巨笔问鼎苍天,求中高才;又如两个巨兵守卫山城,护佑子民。

在东山塔重建后245年、振文塔肇建后149年之际,“双塔”又遭拆毁。1969年,东山塔为防敌特“反攻大陆”遭轰炸而影响鹰厦铁路安全被拆毁。同年,振文塔也无端被毁。至此,东山塔历“两建两毁”,振文塔“一建一毁”。

2004年,由有识之士组成“漳平市振文塔、东山塔修复工作委员会”,顺应民意,倡议重修。其时乡人闻讯,踊跃捐资,共襄盛事。董其事者热心好义,督率不倦,合力同擎,有志竟成。振文塔、东山塔分别于2004年7月、12月在旧址动工兴建,并分别于2005年岁末、2006年6月竣工。

重建后的振文塔高7层33米,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面积396平方米。东山塔高7层31米,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面积318平方米。基座围栏雕琢漳平八景图。塔内安放旧塔“焕奎”塔碑。该塔由慈善企业家陈福增独资180余万元重建。“双塔”均配有灯光景饰。登塔可阅江览城,抒盛世豪情。

在东山塔和振文塔的塔门上,两边镌刻的门联分别是:“福地喜增辉,瑞塔凌霄延正史;宝山堪远眺,江城焕彩展宏图”;“振笔纪华章,古塔重光今胜昔;文明昭盛世,奎星再现替还兴”。它们正是对漳平美好的写照和期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