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龙门垂裕堂,“子弟多才俊”
图为垂裕堂门楼外观
■陈健 文/图
龙岩城西5公里的新罗区龙门镇,一个称“塔前”的聚落里坐落着一座建于清朝中期的古民居“垂裕堂”。这是开国中将罗元发将军的故居。
近日到龙门塔前参观罗元发将军故居。当地罗先生热情接待,他介绍:“居于塔前的村民大部分姓罗,祖先叫‘六六郎’,是在元朝末年从连城县亨子堡(今连城县文亨镇)迁龙岩县龙门里(今龙岩市新罗区龙门)紫金山(应为尖笔山)麓开基。‘六六郎’第四代孙有四人,其中一位叫罗明结的居于塔前,这一支罗氏后裔开枝散叶,已经繁衍了26代600多人”。
罗元发将军的故居垂裕堂,是一座坐西北向东南、大门朝东北的二层楼房。在这幢楼的大门口,看到了悬挂着的一对陈旧的灯笼,仔细辨认,两个灯笼上分别有“将军”和“博士”的字迹。我脱口而问:“此楼为罗元发将军的故居,两个灯笼中一个标“将军”的符合罗元发中将身份,另一个标“博士”的,是指何许人也?”罗先生见我心有疑惑,十分豪迈地回道:“这座楼颇不简单,几百年来不单人丁兴旺,诞生了闻名于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罗元发将军,楼中还走出了研学、从政、办实业等等各类英才,可谓俊彦辈出、人才济济”。
被罗先生的话语打动了,真想快步进楼探个究竟。
三步并作两步跨进大门,穿越天井,循大楼的中轴线入内大门,过门厅(下厅)、天井径直登上正厅(上厅)堂。边走边看,建筑结构虽简朴,却轩敞明亮,通风采光极佳。站在正厅(堂)之中央,观得厅堂前部左、右两旁设有侧门通往东西的厢房,侧门上方分别书着“长泰”“永春”的楷体黑字,字体雄浑、厚重,寓“长久安泰”“万物滋荣”之意。正厅(堂)后墙正中悬挂着的黑底大匾中,“垂裕堂”三个金色楷字嵌于其中,十分醒目,斯匾虽为后期制作,却明白地告诉了人们兹楼(堂)的名号。“垂裕”,谓为后人留下业绩或名声。
垂裕堂,饱经风雨侵蚀、岁月沧桑,近几十年来,原居于此的家家户户纷纷迁往他处,“垂裕堂”显得冷清寥落,少了烟火气,台阶中亦长出了青苔,瓦斜屋漏,土墙上也是满目疮痍,房间里散发出潮湿的气味......眼前的罗元发将军故居,与电影、电视剧上呈现的“将军府”有着天壤之别。
穿行于左、右两边的厢房,罗先生边走边指点:“这里是罗将军家的厨房”,“那廊厅是罗天照家吃饭的地方”,“挨着的那几间房是属于罗天照大哥家的”......罗先生的话语打破了楼内的冷落,审视遗留于楼中的灶台厨柜、桌椅板凳及其他的居家用具,时光流逝这些用具或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和先前的模样,或是今人已经不再使用失去了它的价值而遗弃,其静静地躺于此,似在告知人们,它们也曾经被主人爱过、珍惜过,是当时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用具,也曾经有过自己的风华,使用过它们的人或已跃过龙门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罗元发,塔前罗氏六六郎的第20代裔孙。他在“垂裕堂”里度过了童年、少年时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红军。在红色革命的伟大征程中,经历过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的烽火和解放战争的硝烟,从一名赤诚的战士,经过连指导员、科长,团、旅、军分区政治委员等多个岗位的锤炼和血与火的洗礼,成长为智勇双全的人民军队的旅长兼旅政治委员、纵队司令员和一军之长,在许多著名的战斗、战役中,作战勇敢,功勋卓著。延安保卫战中,作为主力军,他率部面对15倍于己的敌人的疯狂进攻,硬是顶了7天7夜,筑起一道铜墙铁壁,因此他有了“铁脑壳”之誉而扬名。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北疆军区司令员、西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军委空军副司令员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委顾问组组长等,守护祖国的边疆和蓝天,让华夏大地岁月静好、百姓安宁。1955年他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先后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099年获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与罗元发同住一座楼厝的罗天照,两人虽同龄,按辈分,罗元发却是堂叔。据《龙岩市新罗区志》记载:抗日战争爆发后,罗天照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与友人在家乡创办了纸厂、皮革公司、发电厂等,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其间也曾任过国民党龙门区的书记长。1949年,他只身前往台湾,先经营杂货业生意,后创办永发钢铁公司等多家企业,经营得法,事业发展迅速,罗天照成为台湾知名企业家。1974年始,他当选为台北龙岩同乡会第三、第四届理事长,在购买龙岩会馆,建造龙岩山庄,提供奖学金,扶贫济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他热爱家乡,改革开放以后,他捐建了一大批公益项目,出巨资设立教育基金等,先后被福建省人民政府、龙岩市人民政府授予“乐育英才”“情系桑梓”奖章、牌匾,是奉献良多的实业家和慈善家。
生于1918年的罗德森,是罗天照同胞长兄的长子。民国时期,罗德森在龙岩、厦门、漳州等地发展实业。抗日战争期间,龙岩卷烟业所需的卷烟纸无法进口,卷烟行业面临停产。在此困境面前,他与母舅章祖镛一道攻克难题,自己生产出优质的卷烟纸,解决了龙岩卷烟业生产的瓶颈。是一位踏踏实实做实业的人。
生于1927年的罗德成,是罗德森的同胞二弟。1947年于江西工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54年始先后就职于台湾的两家企业,分别担任过两家工厂的研究开发部主管和副总工程师。赴美国后在一家公司药厂工作,1960年获得斯蒂文斯工学院硕士学位,1977年为高级工程师。他是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国际论坛联合会和美国科学进展协会会员。罗德成与美国卡尔博士共同开拓了往复式萃取塔,负责过许多关于溶剂萃取蒸馏、高真空分子蒸馏、蒸发、催化和反应的开发计划,参与撰写《化学工程师分离技术手册》《柯克——奥斯默化学工艺百科全书》(部分章节),合编世界百科名著、跨学科丛书之一《化工溶剂萃取手册》,是有关萃取操作的综合性权威著作,在世界化工界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是萃取领域中专利权的获得者。1981年,他被英国科学杂志列为世界知名化工人士,1985年被国内的上海理工大学、清华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名誉教授,是著名的化学科学家。
出生于1931年的罗德林,是罗德森的同胞三弟。他于浙江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在山西、山东等地工作,担任过齐鲁石化公司乙烯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等职,1981年获土木建筑高级工程师职称,1982年回到福建参加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担任过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副主任、湖里工业区管理局局长等职,为特区建设贡献了力量,是一位行政与业务双优的人才。
......
从垂裕堂走出的杰出人才,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贡献青春热血和聪明才智,是造福社会的践行者。
既质朴又风雅的垂裕堂,记忆着家族的兴衰起落,承载着罗氏家人的荣光。深沉的、独特的和难以复制的垂裕堂及其文化印记,让人羡慕。垂裕堂“子弟多才俊”,端的是“为后人留下业绩和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