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海峡两岸共同抗战的号角——《台湾青年》
■李贞刚
在中国新闻报刊史上,有一份台湾义勇队在福建龙岩创办的《台湾青年》报,它见证了一段海峡两岸共同抗日的历史。
台湾义勇队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在大陆的台胞组成的、有正规军编制的抗日武装力量。1939年2月成立于浙江,李友邦任中将总队长。1942年10月,日本侵略者进攻浙赣线,台湾义勇队转移到福建龙岩,总队部就设在原龙岩中山东路连家祠堂。
台湾义勇队在重庆、桂林、金华等地时,曾创办过《新港》、《台湾先锋》等刊物。到龙岩后,台湾义勇队继续在宣传发动、对敌政治斗争、战地医疗和武装斗争方面做出贡献。1943年元旦,台湾义勇队在龙岩创办了《台湾青年》报,宣传抗日和收复台湾,以“激发革命情绪,揭露敌伪内幕,以及报道盟军之威力与弱小民族反抗运动”。
《台湾青年》是台湾义勇队后期在福建的主要宣传阵地,创刊时为旬刊,一年后,即1944年元旦改为周刊,4开4版,由闽西日报社印刷。至1944年7月8日,共发行63期。李友邦在《本报一年》总结中说:“在抗战时期,财力物力的困难是普遍的现象,而我们尤其感觉困难。本报在经济上因为并没有基金而仅仰赖于队团两方面设法节省下来的一点经费维持开支,所以在印刷方面也只好委托闽西日报印刷所,在刊期方面也只好每月出版一次,过高的要求在我们是不可能的。”
《台湾青年》报以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直属台湾义勇队分团的名义主办,分团部书记牛祖光任主编。《台湾青年》抗日爱国立场鲜明。它以“团结台湾青年革命力量,激发台湾青年革命情绪”为任务,以“宣传抗战建国国策,报道国际时局动向”为宗旨。创刊辞说:“台湾青年的时代任务,远较祖国青年为繁为重。他们必须于保卫祖国之外,且要收复台湾。”“祖国抗战与台湾革命已达血肉不可分的阶段”。在内容方面则“偏重于敌伪动态的揭露,台湾收复问题的研讨,以及青年团团务的报道”。
作为台湾义勇队的领导,李友邦、张士德对《台湾青年》报十分重视,亲自撰文在该报发表。如李友邦的《开罗会议后之台湾问题》,张士德的《从金华转进龙岩》,记载了台湾义勇队在福建龙岩抗战的艰苦历程和坚定信念。该报发行于闽、浙、赣、粤及全国各省,尤以闽、粤沿海一带最多,初时发行量500份,后猛增至2000份。
台湾义勇队六年抗战,从浙江金华到福建龙岩,得到了金华和龙岩人民的支持与帮助。《台湾青年》不但见证了两岸同胞携手抗日的历史,也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