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劳动模范、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余平溪2012年退休后,依然扎根农村服务农业——

“与农民兄弟做一生的朋友!”


■ 通讯员 万露 曾雯 李文涌

退休前,他在农技推广一线奋斗了30多个年头,是一名经济作物技术推广专家。退休后,他怀揣着对农业工作的热爱,依然扎根农村,为农民致富增收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是农民心中有口皆碑的“土专家”“田秀才”。他就是福建省劳动模范、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余平溪。

一心为农的“技术指导员”

“我下乡为农户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时,大家争先恐后地提问,周边的农户也慕名而来听我的讲解。那时我深感自己的一技之长还有用武之地,便心甘情愿扎根农村为农民兄弟服务。”近日,原新罗区经作站站长、高级农艺师余平溪说道。

2012年,余平溪从新罗区经作站退休以来,通过加入关工委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团、夕阳红“三农”志愿服务队、新罗区“晚霞增辉”老干部宣讲团、组建余平溪服务乡村振兴关爱工作室等方式,在农业技术推广战线上持续发光发热。“愿与农民兄弟做一辈子的朋友”,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多亏了余老师的指导帮助,让我的果树得以保留。”新罗区大池镇红斜村张灼云回忆道。2016年,60多岁的张灼云老两口靠着种植果树维持生计。但由于不懂种植技术,种植3年多来一直产量少收成低,他准备砍树换种其他农作物。余平溪得知消息后,立马劝他不能砍树,并表示给他免费提供技术扶持。此后的3年多,余平溪分季节前往张灼云的果园开展一对一的技术指导。通过余平溪的技术帮扶,张灼云的果园年收入能达到7万多元,生活明显改善。“我们真的太感谢余老师了,他每次还自掏腰包坐车到我的果园,免费提供技术。”张灼云夫妇俩满眼都是感激。

退休十多年来,余平溪走遍了新罗区以及周边地区的300多个果场,指导农户近1万人次,帮助农户增收数千万元。

致富路上的“答疑解惑员”

为了帮助农民掌握科学技术,余平溪开设技术培训班,把培训班办到村头,把讲台搬到地头,让农民兄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有效。只要是下乡给农民开展技术指导,余平溪都会把手机号码留给果农,他还建了8个种植交流群,有1800多个微信好友,微信里随时弹出的各种技术咨询,余平溪有问必答。

2015年,新罗区雁石镇种植户陈钦华的水蜜桃果受到冻害,通过微信求助,余平溪在线给予指导,担心果农没有明白,次日凌晨4点余平溪又从家里出发,赶赴40公里外的果园,指导果农立即采取措施。陈钦华望着满身雾水和汗水的余平溪,十分感动,硬要给他路费,当场被老余婉言谢绝了。他说:“能帮助到你们,我也很开心。”由于救助及时,措施得当,陈钦华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技术推广并不限于龙岩区域。余平溪还先后受邀到建阳、霞浦、平和、广东梅州、江西寻乌、江苏盐城等省内外,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十多年来,他先后举办农技推广理论培训100多场,培训农民7000多人次;编印发放技术材料2万份以上。

步履不停的“劳模宣讲员”

除了在田间地头为农户朋友传道解惑,余平溪还以老劳模身份进学校、进基地、进园区,宣讲劳模精神,为宣讲对象科普水果、茶业、农产品加工等农技知识。2021年,余平溪走进龙岩市华侨职业中专,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题,为500多位师生讲述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

2022年12月中旬,正值疫情全面暴发的高峰期,余平溪冒着感染的风险,毅然前往新罗区岩山镇山前村,为50多名果农讲授柑橘种植技术。三年疫情期间,他从未间断为上门求助的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的劳模精神在余平溪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十多年来,余平溪从未因为自己年龄的问题而减少外出,几乎每天都奔波在田间地头,辛勤地挥洒汗水。在他的工作时间表内,既没双休日,也没节假日。多年的辛勤付出,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和肯定。他先后获评“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龙岩市优秀共产党员”“八闽银发先锋”“龙岩市第三届十佳最美老干部”等荣誉称号。

“能用自己的技术,实实在在帮助农民朋友,这是我愿意花一辈子去做的事。”余平溪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