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陈日源:

修缮建筑本体 彰显文化底蕴


“原汁原味的风貌留存是我保护过程中追求的极致。”陈日源说,这是他从事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三十多年来始终坚持的理念。

他说,原汁原味的名城、名镇、名村是历史的见证,我们只能去伪存真,保留岁月留下的痕迹。在保护的过程中,尤其注重风貌的完整性。比如:培田古村落,山水林田相依、村落小巷纵横的格局是其根本所在;长汀,明代城池格局、大街小巷、亭台楼阁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

历史在前进,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历史遗存的物理属性或消失,或破坏、或更新,但是历史遗存却又因曾经停留的人、事、物,焕发出人文属性的价值。对于确实没有办法完整原样保存的历史遗存,修复是最为有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在修复过程中,陈日源认为,应该遵循四条基本原则,即:历史原有的、过去可以有的、功能合理的、和谐美观的。

所谓“历史原有的”是对现存主体保存较完好的历史建筑,按照原有工艺进行替换,尽可能保留其原有风貌。这种同质替换的工艺,在培田古村落、长汀名城核心区、丁屋岭景区等地运用最为广泛,使得原本损坏的古建筑保留了原始的风貌,还原历史本身。

“过去可以有的”是指在考察、借鉴文史资料、民间留存记忆,结合当地实际复原而成的历史景观。如:新桥曲凹哩码头的修复,主要是根据一些历史文献记载,在没有图纸、照片实物佐证的条件下,客家地区多处古码头的基础上,结合该地的地形地貌、山水走势,参考本地老艄公的记忆,复原出了一座汀江上游的古码头,得到了民俗专家、影视工作人员、当地百姓、游客的一致认可。

“功能合理的”要求历史景观修复过程中,兼顾现代日常生活的功能性。如:长汀“一江两岸”景观修复工程的太平廊桥之朝圣码头段。太平桥在宋代《临汀志》就有记载,作为“一江两岸”景观的起始点,其形象重要、意义重大。但随着现代交通的需求,建桥技术的发展,原来的廊桥已不复存在。经过会商,在保证安全荷载的前提下,制定了以现有桥梁为基础,改变两侧人行道的外观,修复成风雨廊桥的方案。如今,双廊桥已成为长汀名城内的一处景观,既展示了当年的历史风貌,又保留通行功能,当地百姓尤为高兴。

“和谐美观的”这一原则是指对一些闲置、空余景观,结合当下百姓需求,加以提升完善,使历史景观彰显乡韵、乡愁的同时,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如:过去的龙潭戏台仅仅是在一块水泥地面,搭上铁皮架子就算是舞台了,周边没有配套卫生设施,经常臭气熏天。考虑该处是“一江两岸”景观段的核心地带,结合名城保护的要求,在“和谐美观的”原则上,将舞台功能提升,配以原汁原味的古戏台,再配套建设管理房、卫生间等,使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龙潭戏台修复完成后,合理的功能、舒适的景观、完善的管理,使这里成了长汀市民纳凉休闲的好去处,几乎每天下午都人山人海。

“通过几年的努力,长汀名城基本得以保存下来,但是新的问题又摆在眼前,老房子是保住了,老街区是恢复了,可花费巨资修复的古城,只是一座保留历史记忆的空城吗?投资成本如何回收?使用功能如何体现?文化属性如何展示?”陈日源表示,对于古建筑来说,正常使用才是最好的保护,让其原有功能的回归,让静态的古建筑活起来,散发烟火味道。

为此,长汀汲取了某些旅游城市过度商业化的教训,将一些修复好的古建筑还给当地原居民使用,再现了四世同堂、妯娌相亲的生活场景;在汀江沿岸设置了可以捣衣的石板,使浣衣妹子又成为汀江景观。与此同时,开发闲置建筑的功能,制定鼓励民宿经营的政策,将一部分闲置空房适度结合原有功能改造为民宿,将古建筑活化利用。如今,长汀这座久负盛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名城景观风貌为依托,以文化体验为亮点的旅游模式正逐步走红。

“任何时候,文化的力量都是无限的。”陈日源回顾过去,表示在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仍有一些方面其实是可以做得更好。一是保护的体制可以再灵活一些,比如借鉴成都宽窄巷的改造经验,让老城区的改造与现代生活的需求更协调。二是经营的思路可以再大胆一些,如借鉴浙江乌镇和中青旅的合作理念,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三是在名城保护和修建的工匠师傅培养、传承方面,力度上还可以再加大一些,引导更多的人爱上名城,学习传统技艺,致力于名城保护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