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 卢如昌:

擦亮王景弘文化品牌 厚植城市历史人文底蕴


名人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名人文化是某一时期该地区人文素质的综合体现。“闽西人杰地灵,悠久的历史孕育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和一代代名人。闽西王景弘文化就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地方宝贵的文化资源。”卢如昌开门见山,呼吁加大王景弘名人文化研究,厚植城市历史人文底蕴。

据史书记载:郑和与王景弘携手并肩,同舟共济,八下西洋……沟通了中国与亚洲、非洲各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卢如昌说,王景弘秉持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执著包容的闽西大山品格,在航海事业道路上,不辱使命、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乘风破浪、犁波耕澜、勇往直前、饮风餐浪,留下许多感人佳话。

“郑和、王景弘八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和对世界产生极大的影响,就今天来而言,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卢如昌认为,要深入挖掘王景弘名人文化资源,用好这笔宝贵精神财富,进一步传承王景弘精神,在新时代苏区振兴发展中,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

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名人资源优势、打响王景弘文化品牌,卢如昌建议从强化机制建设、整合资源、塑造形象、润泽后人、拓宽合作等五个方面发力。

首先是强化机制,探索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工作机制,让王景弘名人资源“活”起来。成立王景弘历史文化名人挖掘、研究和利用领导机构,制定《王景弘历史文化名人文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设立王景弘历史文化名人传承开发基金等,完善制度体系,落实保护举措,规范保护、利用开发途径和保护经费。同时明确各部门主体责任,建立相关协调机制,强化工作联动。

其次是整合资源,让王景弘名人故里“动”起来。依托王景弘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把王景弘出生地、王景弘的故乡赤水镇香寮村,分别打造成“王景弘名人小镇”(或王景弘故里)“海丝第一村”。如重点对王氏宗祠进行修缮,对王景弘出生地、王景弘故居等,依照历史古籍的记载进行修建,重现历史风貌。同时,借鉴外地经验,探索新技术手段,带给游客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提升王景弘出生地吸引力。

第三,塑造形象,让王景弘文化“热”起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完善、改版历史文化名人王景弘陈列馆(展览馆),充分展示历史名人王景弘的事迹成就;扩建王景弘主题公园,打造一个既富有历史文化名人韵味又可休闲娱乐的主题公园;全方位展示王景弘的生平事迹、功绩,组织王景弘名人主题文学艺术题材创作,推出一批以王景弘为创作对象的文艺精品。如邀请福建省、龙岩市作家协会到王景弘故里开展采风活动,组织作家编写电视、电影剧本,条件成熟的可拍摄成王景弘八下西洋影视剧,扩大社会影响力。此外,争取国务院教育部及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组织专家到实地调研考证,将王景弘编入国家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内容,巧借“东风”,擦亮王景弘文化品牌。

第四,润泽后人,让王景弘名人精神“高”起来。王景弘八下西洋,千难万险,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终成不朽伟业,所展示的既有海纳百川、博大包容的胸襟,又有开放兼容、诚信和睦的思想,更有敢为人先、开拓创新、敬业献身的精神。因此,在推进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挖掘王景弘文化内涵、精神特质,弘扬王景弘文化,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宽广的视野放眼世界,在推动闽西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拼搏担当,争先进位,争创一流环境,创造一流业绩。

第五,拓宽合作,让王景弘名人经济“火”起来。王景弘与郑和同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领军人物”。对于“王景弘故里”漳平来说,王景弘无疑是闽西漳平一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响亮名片。因此,要在活化利用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上做深功夫,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积极合理利用、开发王景弘名人文化,如香寮“百姓村”民俗风情游、王景弘名人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游等一批特色文旅主题体验线路,延伸历史名人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举办“王景弘文化旅游节”“王景弘文化研讨会”,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进一步增进龙岩、漳平与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东南亚地区以及世界各国城市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