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字心头挂


■ 刘丽芬

走进家乡,一道蜿蜒的河水静静流淌,黑瓦白墙的民居,翠绿葱茏的稻田,只见青山温柔,古树苍翠。在视线流转处,一个木雕的“福”字挂在村头廊桥上,随风摇动。

据考证,”福“字与祭祀有关。随着文字的演变,福字造型有所简化,逐渐形成左边一个“ネ”部,右边是“一口田”的组合。因此,人们对福字又给予了新的期望,希望上天赐福,得到田地,实现温饱,从而生活美满。

因此,人们认为福字有“祈”“敬”“祝”的意义,是先人祈求并祭祀上天时所作供奉的形式。推测古代人在向天地、向神明祈祷,希望自己能够实现美好的愿望,即能够得“福”。

”福“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

《诗经·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枯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瑟彼柞棫,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通篇充溢着温文尔雅的君子之风,通过六个事象或细节说明求福、得福的道理。又如《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此诗描画了鸳鸯双飞的美好画面,以捕得鸳鸯象征得福禄;描画鸳鸯双卧的情景,以鸳鸯安睡象征留福禄;摧秣乘马,兴结婚亲迎之礼,充满了对婚后生活的美好憧憬。清康熙皇帝为孝敬病中的老祖母孝庄太后,别出心裁写了一个“福”字,从字形结构看,属于“瘦福”(寿福),但这个“福”又包含了好几个汉字:多、子、才、寿、田,寓意“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老祖母感念康熙的孝心,病竟奇迹般地好转。

“福”文化在民间早已约定俗成。

过年时,“福”是家乡人喜欢的一个字,家家户户都会在门楣上挂一个大大的“福”字,人们会在门庐上贴“五福临门”,寓意迎五福,家宅平安富贵同。“五福”源自《书经·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家乡婚俗,除了喜字,更多人送福,多子多福,幸福绵长。在生孩子时亦会说孩子有福气,或是在劝酒时会说“添福”。“福”在乡亲的心里,是有福之人才能称之为“福”。除了这些,家乡还有一个风俗,不上五十岁不宜大摆寿宴,不称福。

人们也会在宅院大厅中央挂“福寿图”。“福寿星”的大额头里藏着福气和寿筵,手上还拿着“福”“寿”桃,整张画充满喜庆与希冀。

乡亲们喜欢在大门口两边贴上大大的“福”字,会在米缸、水缸外贴“福”,有的是贴倒“福”,寓意福到了,福气满缸。

在家乡祭祀时,祭文中亦多次念“福”,子孙托祖先的福,生活越平安,便是福。在古代祭祀后用过的酒肉称为“福肉”“福酒”,祭毕,分给亲属,称为“赐福”。《周礼·天官·膳夫》:“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可见,“赐福”是一种崇高的礼遇。

如今人们喜欢把福字泛指幸福、福气。一个“福”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也是圆满、和谐人生的极致追求。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有福之人,必先善良。“福”字心头挂,万事须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