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还是要给孩子减减压


■ 莫志强

“双减”政策实施近两年,我们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诸如孩子的学习更好回归了课堂、各校的教学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一些家长的教育理念逐步向正确一边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部分家长的焦虑症没有减轻,给孩子施加的压力不减反增,无非是“人‘退’,我更要猛‘进’”和“人‘退’?我反正要‘进’”两种心态在作祟。说到底,是没有冲破孩子教育的误区。

我们还是先来具体梳理一下部分家长的观点,主要有“我的孩子学习差,不多补习怎么行”“我的孩子学习不错,但不加码就会落后”“素质教育大步流星,咱家孩子样样得行”。于是乎,差的忙着“补”,好的急着“加”,以至于在政策空间范围内依旧挤着上学科类培训班,即便学科类培训班不方便上,也要在非学科类培训班这头拼命抢占,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不然。没日没夜、没有周末,爱不爱都得上,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一逆难返,得不偿失。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进行思想纠偏,再次深刻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是打基础、抓习惯的关键期,在学习上打牢基础、适当提高,在兴趣上注重发现、精准培养,在行为上正确引导、养好习惯,才是根本之道,而囫囵吞枣必难消化,一口吃不成胖子。

为此,因时顺势给孩子减减压,科学合理安排孩子课余时间,方为家长的明智之举。唯有减压,才能增效,因材施教,十分重要。至于孩子学习差,是得补缺补漏,但不是盲目地补,而是要重回课本、重拾基础,正是根基不稳,方才一落千丈;孩子学习不错,是得乘势而上,但不是胡乱加压,而是要在薄弱处发力,做到有的放矢;素质教育需要倡导,但不是面面俱到,而要综合考量、有所取舍。而且在小学阶段,家长应更注重家庭教育,并与学校老师配合,更多关注孩子个人思想品德、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系统思维的培养,而不是做甩手掌柜。

最后,让我们再来温习一下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就是研究,“是”就是规律。什么时候我们认真研究并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什么时候我们就容易成功,反之终将失败。孩子教育,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