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购房需求大不同

三月,我市楼市传来“小阳春”信号,多家楼盘争相推出各种优惠活动。购房一族是尽快”出手”还是持币观望?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房子?近日,我市不同年龄段的购房市民述说了自己的购房经历。
年轻一族:总价低是王道
身为95后的小许是我市一家商超的策划人员,大学毕业5年来,他都是一名月光族。“以前不买房,也没有关心过房价。明年打算跟女朋友结婚,忙着买婚房时,才发现买房对于我来说,压力挺大。”小许称,家里帮忙付首付,月供由自己和女友负责。所以买多大的面积、交多少钱的首付也成了两人研究的“必修课”,最终两人合计出来的结果是,“在东山板块买了一套小户型,均价在9000元/平方米的新房。”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35岁以下的购房者多数是纯刚需群体,这些人多处于没有家庭负担或者刚刚成立家庭的阶段,消费随意,习惯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积蓄很少,甚至没有积蓄。如果买房,首付则要由家庭来负担。建议这一群体在购房时,最好选择总价低的房子,在购买房子时尽量采取贷款买房的方式。
中年群体:改善置业大户型
林峰和妻子结婚以来一直住在父母留下的位于登高东路的自建房里,换房的想法一直存在,“虽然这套房子附近不缺生活配套,但是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是想要再买套房。首选当然是重点小学周边,我们考察了老学区房,可价格太高,房子也是老旧小区,居住环境一般。”林峰称,最终买了一套位于龙腾中路的房子。自己和妻子用上了积攒多年的小金库,并选择了公积金还款,“缴存了这么多年的公积金,终于到了用武之地,公积金还款利率与商贷相比实惠许多,核算下来,我们省了不少钱。”林峰说道。
据悉,中年置业群体年龄一般集中在35-45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置业者大部分都已经有一套房子,但因房龄过老或房屋面积过小等原因,需要二次置业来改善原有的居住条件,所以中年群体置业者大都会选择大户型住宅产品,同时还会要求房子的品质相对较高,会重点考虑所购小区周边是否有学校便于孩子就近入学、周边的购物是否方便、是否有医疗机构等配套设施。
老年群体:养老住宅是首选
年近半百的刘阿姨快退休了,人生也过了奋斗的时候,现在主要替下一代考虑,为此也变成了“购房一族”。跟年轻人看房的侧重点不同,刘阿姨更看重房子的升值潜力。“我自己有房住,现在买房主要是以后留给女儿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虽然不一定会回岩工作,但是我买套房这几年先做投资,以后看情况再定。”刘阿姨坦言,她这个年纪贷款是行不通了,好在还有住房公积金可以用,加上自己的积蓄,买个一百平方米左右的住房还是不成问题。
年过花甲的老罗则是将连城的老宅卖了,付全款在莲东买了一套二手房,和儿子住在同一小区。“孩子都在新罗区工作,我跟老伴自己住在连城也无聊,搬来这里大家互相有个照应,况且年纪大了,手脚不便,住在电梯房更舒适。”
对老年置业群体来说,即将退休和如何安置晚年生活纳入议事日程。他们的生活比较稳定,为子女选房成为他们的最大花销。业内人士建议,老年群体在购置养老住宅时,要充分考虑欲购小区的居住品质。在选择楼层时以楼层低、采光好的房子为首选。在居住环境的选择上,老年人选房要尽量选择距离超市、菜市场、医疗机构等场所较近的小区,方便日常生活、购物、就医。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尤其在面临“房子”这样一件开支庞大的消费品之时,更是如此。刚需愁没钱,改善投资愁政策,养老愁环境配套……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置业观。业内人士坦言,无论出于何种考量,只有从自身实际能力出发,选择最合适的付款、贷款方式,考量家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才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好房。
(邱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