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草芬芳“寄子书”
□ 余兴辉
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妻子王叔振曾任中央苏区中央秘书科科长、新泉县委书记。二人结婚后,革命工作使得他们聚少离多。1930年,王叔振从江西瑞金中央苏维埃被派遣到闽西从事妇女工作。
全身心投入革命的刘伯坚夫妇,把三个儿子——虎生、豹生、熊生都托付给了群众抚养。其中,第三个儿子熊生在连城新泉芷溪村出生。
1931年3月,在连城新泉中革军委秘书处工作的王叔振,在三儿熊生出生40多天后,接到临时中央调令,任命她为苏区中央局秘书科长。是带着熊生到瑞金赴任,还是找个合适的人家抚养,成了王叔振的艰难抉择。革命意志坚定无比的王叔振,作出了“为了苏维埃事业的胜利,只得把孩子送人”的决定。
抚养熊生长大成人的这户芷溪人家,是区苏维埃政府秘书黄荫达,妻子叫邱满菊。夫妇俩刚出生一个女儿,有充足的奶水。夫妇俩不仅人缘好,政治上也十分可靠。
为了日后便于相认,王叔振强忍骨肉分离的痛苦,含泪给黄荫达夫妇写下了一纸“抱约”:
刘门王氏生小儿名叫熊生,今送给黄家抚养成人,长大后在黄家承先启后。但木有本,水有源,父母深情不可忘记,仍要继承我等志愿,为革命效力,争取更大光荣。特留数语,以作纪念。
母:王叔振字
写罢“抱约”,王叔振另纸挥笔写下“承先启后”四个大字,一分为二,便于母子日后相认。
王叔振回到驻地后,提笔给刘伯坚去信:
毅伯:
你说过的为着革命,我们是什么都可以牺牲的。我忍着极大的痛苦,含着眼泪,把熊儿送人了。
……
妻叔振
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刘伯坚、王叔振夫妇把他们的三个孩子,都托付给了群众。
1935年,熊生的父母刘伯坚、王叔振相继牺牲。他的养父家也发生了重大变故:1931年6月,养父黄荫达为了保护熊生不幸遇害。悲愤交加的养母没了奶水,断了奶的小熊生,不幸又患上了甲亢。屋漏偏逢连夜雨,邻居家不慎失火,养父家的房子也惨遭焚毁。
面对诸多苦难,养母邱满菊拿出了客家妇女的坚韧与刚强,靠打零工、帮人缝补衣物,扛起了生活的所有苦难。为了抚养烈士遗孤,让小熊生健康成长,她甚至卖掉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小熊生在艰难困苦中慢慢成长,1953年8月,党组织找到熊生时,他已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知晓身世后的刘熊生,铭记父母“承先启后”的革命遗志,用一生守护着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养母,反哺抚育自己成长的闽西芷溪这块红色热土。他为了侍奉养母,当了一辈子农民,真诚待人,朴实做事,克勤克俭,于1999年安然辞世。
承先启后、革命不息,熊生的两位哥哥都是高级工程师,他们兄弟三个从没因为自己是革命烈士的后代,在生活或工作中提出一丁点特殊要求。
芷草芬芳,正是血脉的传承与不灭的精神信仰,让他们最终活成了父母所期盼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