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武将军及其家乡情怀

图为岭背迳水库俯瞰
□ 钟娴
翻开历史画卷,一万多名长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诞生了13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其中有一位开国上将、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杨成武。
6岁的杨成武进了村里唯一的私塾读书。9岁,转到长汀县第一小学。后杨成武以优异的成绩考进福建省立第七中学。在中学读书期间,张赤男、黄亚光等几位老师给他带来很大影响,引领他走上革命道路。
从军后,杨成武身经百战,建功无数。飞夺泸定桥是他在长征路上指挥的一场重要战役。
1935年5月,红军来到大渡河渡口,因河桥被当地军阀拆毁,红军无法渡河,便决定只有攻占沪定桥,才能使红军大部队渡河。泸定桥能否攻克,关乎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与团长黄开湘受命于危难之际,立即率领部队从安顺场出发,向泸定桥方向疾进。为了鼓舞士气,腿部负伤未愈的杨成武从马背上跳下,与战士们一道徒步行军。5月29日清晨,历经万难的红四团终于赶到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一昼夜行军240里路的奇迹。
彼时,敌人已把泸定桥上的木板抽掉,滔滔河面上只剩下闪着寒光的13根碗口粗的铁索悬于半空。桥下的大渡河,河水倾泻,咆哮如雷。桥的那头,敌人重兵把守。在杨成武的带领下,红四团英勇夺下泸定桥,为危难中的红军北上抗日打开一条胜利通道。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杨成武戎马一生,无论驰骋在疆场,还是身居高位,心中最牵挂的依然是家乡水土与百姓。“上畲下畲,没水煎茶。”家乡干涸的土地,群众窘迫的日子,让杨成武魂牵梦绕。新中国成立后,杨成武多次返乡,帮助建小学、修电站、疏渠道、找资金……一项项救灾项目,一项项扶贫工程,都倾注了杨成武的心血,凝聚了他的关怀。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岭背迳水库顺利建成,结束了宣成缺水的历史。2004年2月,杨成武将军逝世后,其夫人赵志珍铭记将军的家乡情怀,又为筹建余田坑水库献计出力,上下奔波。
如今,长汀这片红色的热土更加郁郁葱葱,山清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