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动新时代代表展现新作为

——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综述之二


□融媒体记者 曾俊钦 通讯员 傅加斌 郑琼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也是实现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推动力量。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突出代表主体作用,完善代表工作机制,加强代表能力建设,搭建代表活动平台,激发代表履职活力,全力推动新时代代表展现新作为。

优机制 提升代表发挥作用新动能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以“四个全覆盖”为着力点,不断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筑牢新时代代表工作基础。

——代表参加培训全覆盖。制定了市六届人大代表培训工作五年规划,市人大代表集中培训由以往的一届一次增加到一年一次。六届人大常委会履职开局之年,先后举办代表初任培训、履职能力培训、异地专题培训等班次,推动代表履职培训全覆盖落地落实,为代表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展现更大作为奠定坚实基础。

——专业代表小组组建全覆盖。新组建了财经、法制、社会建设、农经、教科文卫、民宗侨台、城建环保7个专业代表小组,157名来自市县乡村各层级、各行业、各领域的代表加入专业代表小组,代表的专业优势和自身特长得到有效发挥,履职实效明显提升。

——代表参与常委会工作全覆盖。采取代表自主申报与常委会统筹安排相结合的方式,一年来常委会共邀请代表参与立法调研、法规制定征求意见等活动70多人次,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111人次,组织代表参加视察调研、执法检查、建议督办等活动339人次,制度化召开列席常委会会议代表座谈会,听取代表意见建议……这些既是市人大代表充分发挥作用的生动诠释,也是市人大常委会加强代表工作的有力印证。

——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全覆盖。制定出台《龙岩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本级人大代表办法》,确定每一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5—12名市人大代表、3-5名县级人大代表,发挥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示范作用,为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提供精准服务和保障。一年来,市县两级人大均实现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全覆盖”,联系工作实现常态化,常委会组成人员与代表和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和密切。

强载体 拓宽代表联系群众新平台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搭建代表履职平台,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双平台叠加效应,进一步拓展代表听取民意和群众反映诉求的互动交流渠道,有效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赋予“三联一述”“代表联系月”新内涵。以“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宣传贯彻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为主题主线,组织开展“代表联系月”活动,深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提升活动实效。全市有8755名各级人大代表参与走访联系活动,走访联系选民30807人,共收集各类建议意见2603条,为群众办实事502件。

——构建线上线下双线融合的平台体系。出台《关于全市乡镇(街道)人大代表工作室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十有、三公开、四平台”建设规范,构建线上线下“代表工作室+代表联络站”平台体系,为闭会期间代表履职活动提供阵地保障,更好促进代表依法履职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健全完善“1030”代表建议办理机制。突出抓好10件由市政府领导领办、常委会领导督办的重点建议和30件由常委会委员督办的代表建议的办理工作,采取“面对面”沟通协调、现场察看等方式推进,以点带面提升建议办理整体质效。2022年11月29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对10件重点代表建议办理情况进行了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均为满意。

聚合力 焕发代表依法履职新风采

走进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的标准化厂房、错落有致的新居、来来往往的游人……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培斜村能够从昔日的贫困村,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小康村,离不开村民们口中的好代表——人大代表华锦先。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而青年是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人大代表信远川说。近年来,信远川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传声筒”作用,利用自己的经验、人脉引导、帮助返乡创业青年,为返乡青年赋能,增强乡村振兴的外在和内在力量。

像华锦先、信远川这样的人大代表还有很多。

2022年,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依法履职,主动参与“打好五张牌、建设新龙岩”,在大抓招商、大抓产业、大抓项目中,在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中,在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幸福龙岩中献计献策、担当作为,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注入代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