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经历和合理教育是成长的力量
——读吴尔芬的《少年陈嘉庚》

□ 吴德祥
陈嘉庚,是伟大的爱国华侨,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他的爱国和对教育的热情影响了世界,连新加坡的货币都有陈嘉庚头像,太阳系还有一颗“陈嘉庚星”。当我们翻开吴尔芬的新作《少年陈嘉庚》,触目惊心的是,他有着多么苦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一个小渔村的苦难少年,在经历了多少惊心动魄的事件之后,才培养了他非凡的智商、情商、财商和人间大爱!
清朝末年的厦门集美小渔村,充满了贫穷落后,荒莽愚昧的民风。这块土地上在历史上可谓是民风刁悍,经常为一些民间纠纷的事发生械斗,发生过多起大规模的村族械斗,死伤多人。当地还有个“五龙夺珠”的传说,讲的就是当地村族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争强夺利,使诈斗蛮的故事,可见当地有着传统的野蛮民风。就是这块连生存都成问题的土地,也迫使许多村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到海外寻求谋生之路。
陈嘉庚的父亲陈缨杞很早就到新加坡投靠族亲,19岁那年回家乡集美跟嘉庚的母亲孙秀妹完婚,婚后不久就又离开家乡到南洋继续创业了。陈缨杞总共才四次回到集美,第一次是回家乡完婚;第二次回乡,是三年后,这次回乡让孙秀妹怀上了陈嘉庚;而第三次回乡,已经是九年后了,嘉庚都九岁了;这第三次回乡,又让孙氏怀上了陈嘉庚的妹妹仙草;而第四次回乡,已经又是六年后,嘉庚都15岁了,这次回乡让孙氏怀上了陈嘉庚的弟弟陈敬贤。可见陈嘉庚的母亲孙秀妹一生的身心有多苦多难!母亲孙秀妹虽然也没文化,但在村里是难得的晓事明理的人,村民发生械斗,打死了人,她拿出自己的积蓄给死者家属,替凶首赔偿以息事宁人,此举赢得了村民的尊敬,成为村族中的德高望重者。正是有这样的好母亲,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让陈嘉庚得到了很好的品德教育。
由于贫穷,陈嘉庚一直到九岁才上私塾,还是父亲特地从南洋赶回家才送他进私塾的,但由于村族里很少读书人,没有好的先生,这个先生只会死背书,不会讲析文章,致使陈嘉庚产生厌学的情绪,惹了母亲生气,也挨了打。从来不打骂孩子的孙秀妹,因为小嘉庚不读书,发了大怒,可见母亲对嘉庚有多大的期望和深爱!丈夫的远离和生活的艰难,民风的刁蛮,让孙秀妹深深感到没有文化是苦难的根源,所以才会对嘉庚寄以读书的厚望!嘉庚何曾不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连好先生都没有,又怎么去进取功名呢?如果说第三个先生陈令闻的出现,让陈嘉庚有了获取功名的信心;那么,认识了汀州的书商邹作成,则让陈嘉庚打开了大千世界的窗户:原来天地这么大,人生的道路这么多,并不只种地、打鱼和考取功名,还有千条万条的路可以走,但每一条路要走好,都离不开读书长见识!陈令闻的临终寄托,更是让他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教育!只有教育智民,民智则国强!这才是人生的大志向!
书中对陈嘉庚幼年时代的描述,充满了浓浓的乡村韵味,让我这个农村成长的人深有体会,如临其境。如放牛、放水、插秧、割稻、拾贝等,对乡村环境乡村事物的描写可谓栩栩如生。“小嘉庚正沉思间,牛儿逐渐靠近稻田,他本来安分地啃着田边的嫩草,忽然抬起头,转向了那片嫩绿的稻禾,猛地伸出长长的舌头,眼见牛儿就要偷吃稻禾了,说时迟,那时快,小嘉庚迅速飞奔过去,拉起缰绳,把牛鼻都快扯下来了,才把牛儿掉了一个方向。眼看预谋没有得逞的牛儿,只能在原地踮了几下脚,乖乖地低下头,用尾巴猛拍背脊两边的牛虻,以掩饰尴尬,然后继续安分地吃草去了。”这样的描写,没有经历过农事的人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生动的文字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农村生活的吴尔芬,对农村的环境和事物可谓了如指掌,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生动有趣又形神具象。
书中融入了许多集美历史、民风、习俗、信仰的记述,都是当地真实的写照,重现了清末民初集美的史实。如陈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名人轶事、械斗、瘟疫、庙会、祭祖、敬神、民谣、赛龙舟等,都是集美当时真实存在的。作者对这些的记述,并非闲笔,而是融入了对嘉庚成长的教育。
书中几乎把所有的当地发生的相关史实事件和民俗记述都融入了对童年嘉庚的教育,为陈嘉庚成年后的人生走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本书作为儿童读物的一大阅读价值和特色。
梁启超在 《少年中国说》一文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是人生中充满青春和朝气的时段,也是教育的黄金时段。陈嘉庚先生的少年时代,有着丰富的苦难经历,又有着孟母般的贤良智慧的好母亲的教育,给了他成长良好的土壤和环境、力量和方向!
《少年陈嘉庚》,一本很值得阅读的儿童少年的教育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