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东湖村


□ 陈文东

“到东湖村住一个晚上吧。”这是我多年前就有的想法。

东湖村名气很大。它是国家级传统村落、福建省传统村落重点扶持村、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点、福建省卫生村、闽西十大最美古村落,也是福建省生态村、文明村,福建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写生基地。近年来,到访的专家学者、文人墨客数不胜数。

一个周末,漳平作协一行16人,开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文学创作活动。我随文友们又一次造访了这个美丽的小山村。

进入东湖村,古朴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宽阔的柏油村道旁,栋栋村舍掩映在花香绿意之间,错落有致的质朴老宅与山水农田相得益彰、完美融合。来到“东湖山度假民宿”,东湖村副主任、民宿主人张新杰先生早早等候这里,热情地迎接我们。他招呼我们先各就各房,安顿下来。说是民宿,其实是由老学校改造过来的。几年前,农村“撤点并校”,东湖小学没了学生,成了闲置资产。开发乡村旅游,正好把这闲置资产盘活了。偌大的庭院里,种植着银杏、桂花、菩提、香樟、竹柏、三角梅等花树,虽已入冬,仍然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张新杰正积极动员村民,把有特色的古民居也改造成民宿,采取企业、村经联社、村民三方合作的方式,把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外面的人流引进来,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傍晚时分,站在民宿门口,望着眼前的村景,文友们无不惊叹于先人的智慧与胆识。历经百年风雨、古香古色的古村落,仿若一幅朦胧的山水画,处处让人忆起遥远的乡愁。每一座古民居,依山就势而建,山川形变,顺乎自然。据介绍:东湖村百年以上历史的古民居有30多座,皆为闽西南建筑特色,以土木四合院式建筑为主,风格迥异,分布在群山环抱的莲花状村落中,建筑历史100-400年不等;建筑工艺精湛,窗花斗拱、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泥塑彩绘等。东湖村的古民居普遍以仁、福、德、庆、善、敬等取名,如仁怡堂、仁和堂、仁安堂、尚德堂、福德堂、庆德堂、余庆堂、积善堂、敬承堂等等,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寄语子孙后代为人传业的期望。

东湖古村落,保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既承载着人们绵长的情思乡愁,也彰显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脉。每一处古民居,都透着宁静而深沉的东湖气质;一砖一瓦,讲述着一个又一个“东湖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励志,有的反思,有的婉转,有的凄美。如仁端堂传说——仁端堂取义于《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昭示子孙后代,要做怜悯他人的善良仁义之人。抗日期间,堂主人张通泉曾出资三百大洋,救赎了邻居大嫂一家,至今依然为世人所乐道。

村连幽径拖青黛,门瞰群山拥翠微。望着眼前众多独具特色、底蕴深厚的古建筑,资深媒体人牧原先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欣然提笔,挥毫写下“乡愁归处”“民风归厚”两条横幅,借以寄托“村庄修旧如旧,留住乡愁缕缕”之愿望。

文化赋能,产业日新。如今的东湖村,一座座古建筑被修缮,既保存了村庄原有风貌,又因地制宜,发展起了新的旅游项目,主要有:东湖古法米粉作坊、绿野迷宫、“坑爹”过山车、竹海水滑、玻璃栈道等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福建感化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连建辉告诉过我:节假日时,到东湖村观光的游客,平均每天将近一万人,高峰时,一天多达两万人。东湖村,人气好旺啊。采风过程中,正巧遇到一位返乡探亲的优秀乡贤张先生,他介绍道:东湖村在五六年前就着力打造“福文化”了,目前“百福园”里已经有66个“福”,他家房子边上的那个“福”最大,雕刻在两三米高的石壁上,很是壮观。为此,他为石壁前的凉亭取了一个很雅致的名字——伴福亭,还专门书写了一副对联:“艳日留霞春自在,清风送爽意悠然。”如今的东湖村,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目之所及,皆为美景,在外的游子都很喜欢回来,一有空闲就往家里跑。

一个新风古韵并存的省级美丽乡村东湖村,真的是美得别具一格。用过丰盛的晚餐,文友们或品茗,或对弈,或谈文,或论诗,文明有象,风月无边,情趣盎然。时序深秋,乡村的夜空特别的深邃浩渺,只见一轮欲圆未圆之月挂在当空,薄薄的雾气笼罩着大地,这一切显得那么安详,那么宁静,那么唯美,那么超凡脱俗。夜幕下的东湖,隐世而不避世,远离城区嘈杂,犹如一座古色古香的“博物馆”,真有那种“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妙境。

当晚,我们在东湖村住下了。走进客房,舒适优雅的环境让我的心境更加宁静了。住在这里,真有那种“大隐于市、小隐于野”的感觉。忽然迷茫起来,不知道是在这里打坐发呆一会儿好,还是静静的读一会儿书;或者是干脆给自己放个假,再烧一壶水、沏一壶茶,在这个美妙夜晚美美享受一下美好空间吧。闭目神游,耳边响起了一曲委婉柔美的歌曲——《东湖有福》:

青山绿水伴蓝天

粉香酒浓醉斜阳

开枝衍叶叙伦常

敦亲睦族福泽长

老祖宗择一块福地

莲花般圣洁的地方

这里是东湖

心心念念的家乡

心心念念的家乡

……

东湖村,时时等着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