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永福来

永福茶田。
□ 宋客 文/图
唐代著名“茶博士”陆羽(733—804),以完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陆羽是湖北天门人,一生行游天下,嗜茶爱茶,精于茶道,一部《茶经》从器之层面对茶树的产地、形态、生长环境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等进行了全面总结,也从道之层面叙说了中华大地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茶树生长于千沟万壑,历风雨雷电,采天地灵气,汲大地精华,长出的芽尖鲜嫩翠绿,经各种工艺制成不同品质的茶叶,沸水冲泡,茶汤甘醇,色泽玲珑,茶香飘逸,细品慢啜,实在是人生快事。
从来佳茗似佳人。茶叶作为一种饮品,从来都是人间的宠儿,不论是深宫大院、富足人家,还是民间闾巷、粗野凡夫,未曾听说不喜者。
读了陆羽的《茶经》,对中国茶文化的认知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但也留下一丝遗憾,因为整部《茶经》压根儿就没有提到地处海峡西岸的福建盛产的茶品,据说陆羽著书时生活在浙江湖州,他的脚板虽然走遍天下,但不知为何就是没有涉足福建,遑论介述福建的茶叶。
遗憾,我们争取弥补。漳平之北、九鹏溪两岸生产水仙茶,漳平之南、博平岭丘陵生产乌龙茶——准确地说是永福镇生产台湾高山软枝乌龙茶。
漳平市永福镇平均海拔780米,素有“高山花园”“小庐山”的美誉。这里与龙岩市新罗区,漳州市南靖县、华安县毗邻,因地处边界,历史上各种皇权的控制只能鞭长莫及,动荡的社会环境成为搅动宁静的农耕文明的渊薮,也迫使当地村民随时为生存而激起抗争的勇气,于是形成永福一地剽悍的民风和敢于担当的品性。自古以来,永福人秉持商品经济意识,崇尚竞争,坚信商品流通同样可以获得生产力,即使在禁锢的时代就悄悄靠推销萝卜籽、菜籽仁等农家必需的商品盈利。改革开放之初,永福人首开闽西地区落实生产责任制先河,开始大量种植油菜,从中获益。1990年代又大量种植反季节蔬菜,冬瓜、茄子、包菜、芹菜、茭白、黄瓜、西红柿等一车一车运到沿海地区,更多的人开始从事花卉栽培,种花、养花、卖花,规模越来越大,上门求购者络绎不绝;为满足市场需求,有的永福人干脆到外面的大中城市租田租地,专司花卉种养,以致形成永福花卉新业态。进入21世纪,永福人敢拼会赢,连绵起伏的山岭租给台湾同胞,被开辟成层层叠叠、一望无际的茶园。据介绍,永福现有台资高山茶企业近50家,种植高山茶5.5万亩,是中国大陆目前面积最大的高山乌龙茶生产基地,每年生产茶叶1600多吨,实现产值10亿元。
何以台湾同胞到大陆投资?中国大陆之大,何以独中漳平永福?个中缘由,耐人寻味,又水到渠成。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素来为历代朝廷管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始设台湾府,隶于福建省布政使司管辖;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改置台湾省。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从来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据传,清咸丰年间福建台湾府南投县鹿谷乡人林凤池来到福州参加科举考试,从福建建瓯带去36株茶苗在台湾试种,不曾想,这些茶苗长势良好,采摘的茶叶制作工艺几经改良,制成焙火冻顶乌龙茶,从此,台湾开始了种茶历史。南投县是台湾岛唯一一个不靠海的县份,地处阿里山腹地,1996年来自台湾南投县的茶商谢东庆先生发现漳平永福镇四周高山环峙,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均与阿里山相似,于是率先投资开辟了千亩茶场,做出了优质高山茶。
谢东庆在永福种茶制茶的成功实践,立即引得台湾茶农纷至沓来。祖籍漳平永福李庄村的台胞李志鸿先生,于2005年入驻永福家乡,创办福建漳平鸿鼎茶业有限公司,专门种植、生产乌龙茶。随着一批批台湾茶农进驻永福,永福台湾高山茶声名鹊起。各级地方政府以打造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契机,招商引资,适时跟进,搞好服务,真诚相待,台湾农民创业园日具规模,2008年2月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漳平永福,因高山花园,因缤纷樱花,因祥瑞花卉上了网上热搜,成为网红打卡地,被誉为“大陆阿里山”。
《茶经》对“茶之造”做过详细的描述,“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以为采茶时间都在每年农历二月、三月、四月之间,下雨时不采,多云间晴不采,天气晴朗了就采茶。永福高山茶的采摘和制作正是遵循陆羽总结的一套方法,结合实际,取长补短,推陈出新,以至茶汤温润,入喉回甘,香气扑鼻,氤氲在永福花乡广阔的田园。
走进鸿鼎茶厂,从台湾南投县引进的制茶达人林志纯先生情绪激动,一边带我们依次参观各个生产车间,一边津津有味地介绍高山乌龙茶的制作工序,说到细节时,还用各种手势比划,“简要说来,主要是日光萎凋(晨8时采摘)、室内萎凋及搅拌、杀青、揉捻、热团揉、干燥、练技、再干与烘焙等。制茶是一个技术活,绝不能马虎大意。采摘回来的茶叶放置萎凋室,这里有5个大架子,可同时存放15吨茶叶,每天可生产茶干1000公斤,春茶时可生产1200公斤。接下来茶叶要经过摊晾、摇青,也要经过12个小时,使茶叶停止走水。再就是杀青,统一恒温,使之整形;揉捻就是使茶叶变成一粒粒,又经过12个小时慢慢揉捻。茶叶制作好了,还要挑梗,厂里引进一台静电除毛机,经过6道工序,使夹杂在其中极其微小的叶屑、草梗等杂质除掉。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台湾高山茶始终保持优良品质。”
伫立在台品茶楼高高的眺望台,环顾四周,高天流云,慢斟细品刚刚出炉的永福高山茶,一股浓香在屋宇间弥漫散发。远处,一畦畦茶田倒映在碧空如洗的天际,勤劳的农人影影绰绰在茶田里施肥、除草。穿行在层层叠叠的高山茶园,一丛丛茶树覆盖着豆粕、豆渣,片片茶叶透着琥珀的幽光,一种爱怜的心绪袭上心头。山道旁,一树树樱花伸展着枝条,树枝上挂着一颗颗迎风摇曳的花蕾,天地也为之静默——冬天已经来临,只待春天那轰轰烈烈的樱花盛开——那是花团锦簇、万般妩媚的身姿为美丽的人间献上的最蓬勃的活力和希望!
茶香永福来,茶香飘两岸。
如果一代茶圣陆羽当年能够来到福建,来到永福,那么,他的经典名著《茶经》一定能够浓墨重彩,把永福茶香也描绘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