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汀江印记
□ 【北京】张金金
汀江,福建省的三大江河之一,起源于武夷山南段东南一隅的宁化县治平乡木马山。流经长汀、武平、上杭、永定四县(区),在永定区峰市镇向南入粤,于广东大埔县三河坝境内与梅江汇合并称韩江。
汀江因流向而得名。福建的前三大河流均发源于闽西,闽江和九龙江皆东流入海,唯汀江南流。按八卦方位,南向为丁水,丁加上水便成为汀,汀江即由此得名。
闽西山峦起伏,密林叠翠。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山区鲜有公路,陆上交通极其落后。但水系发达,三江日夜奔流。尤其是汀江,流经闽西的县域多,路线长,是闽西人民的生命线、供给线、保障线,承载了山区人民的无限深情。
我的家乡在闽西长汀汀江流域,迄今我虽离开家乡50多年,但无时无刻不眷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尤其是汀江最让我记忆犹新。我喜欢汀江的水,爱食汀江的鱼,回味汀江的航运,欣赏汀江的美景。
汀江让古城增色。
汀江由北而南,穿县城而过,江是城之血脉、灵魂。城因江而美,江因城而净。千百年来,古城沿江布局,修垣建榻,关厢壮阔。
如今的县城,依江雄踞,分为东西两瓣。西为老城,古建众多,文涵深厚;东为混搭,老旧新建皆有,以商业为主,门脸房星罗棋布,一间挨着一间,一片繁荣景象。汀江两岸,沿江扩路,由北而南,绵延数里,路通景新,环境大为改观。西滨江路,南连城墙、店头街,北连乌石山、东大街、八喜馆,各种古老建筑串联其中,走一趟必能收获满满;东滨江路,南连半片街、母亲河公园,北连水东街、北环路,路侧商铺连营,餐饮、茶肆林立,是购物休闲的绝佳去处。
修路看江,美化两岸,是长汀县“一江两岸”建设的大手笔。
六桥横江,天堑通途。常住20万人口的小城,东西城之间六桥横卧。由北向南分别为红卫桥、太平桥、跳石桥、水东桥、五通桥和梅林大桥。
桥梁不仅是城之枢纽,更是城之风景。
矗立水东桥上凝神俯视,滔滔江水奔腾南流,让你遐思千里,幻海魂迷;千帆竞渡,赤背船工,让人心旌荡漾,自吟号子船歌;仰望北山,层林尽染,碧海林涛,令人心旷神怡;向南远眺,南屏山峦高耸,叠翠青葱,山间寺庙微微泛白,步道崎岖,若隐若现,犹如人间仙境。
如若晌午临桥,兴许还能目睹千人捶打衣物的独特场景,那声浪此起彼伏,一阵高过一阵,自然形成一种击打乐曲,令人陶醉。
每到夜晚,一江两岸彩灯闪烁,夺目耀眼,江岸江里倒影连天,让人赏心悦目,忘返流连。
汀江让水路通畅。
在长期的农耕时代,长汀的陆路交通极其落后,严重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长汀都没有铁路,也没有高等级公路,大宗货物运输主要靠水路。
听老一辈人说,汀江的航运曾经非常发达。不只是短途运输,即使是长途贩运,靠的也是木船仙舟。船工们把长汀的竹木藤制品、粮食、纸张、纸扇、纸伞、豆腐干、桐油等农副产品、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南运外埠,再把人民需要的布匹、盐巴、金果以及其他工业产品回运长汀,不仅促进了山区经济作物种植,也大大满足了长汀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
在我记事的时候,也就是1950年代中叶,直至参军离家之前,汀江的水路运输仍一如往常。那时,虽然农村实行的是集体化经济制度,但依旧允许农民把柴草、木炭、板材等物品通过水路运送至县城惠吉门市场销售,然后把城里人的肥料、大件的农具、供销社的货品运回乡下。一些老弱病残孕或足力不支的人们也可免费搭船而归。我在长汀一中就读的几年间,也曾有幸蹭船体验。
汀江让沿岸的村落更美。
汀州人有句俗语,“汀州县城美,美在城中有江;汀州乡下美,美在汀江沿岸。”这绝不是什么虚言诳语,而是一句真真切切的大实话。
汀江从北向南,在长汀全境不到一百公里区间沿岸,有庵杰、新桥、城关、策武、河田、水口等多个颇具规模的集镇。这些集镇个个人口稠密,商业繁华,街区规范。除城关外,河田镇最大,连同镇政府、企业、学校,仅集镇所在地就有万余户头,常住人口数万人,规模仅次于县城;水口村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紧挨汀江,风景优美,是朱毛红军入闽跨江东进的第一渡口,毛泽东同志曾留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的豪迈诗句;庵杰镇虽小,但青山绿水,常年竹木葱茏,红茶飘香,风景别具一格,有著名的“龙门”景观和漂流险滩,是长汀的旅游胜地;新桥镇矗立江边,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规划建设依江索骥,真可谓“江在镇里,街在江边,”别有一番风味;在新桥镇稍南,还有一座爱国艺人陈龙先生捐赠的徽商木屋,木屋依山傍水,古香古色,显得格外美丽壮观,成了不可多得的汀江一景。
汀江沿岸的美,当然不只体现在县城、集镇,而是体现在每一个普通村落。因为有江,就必然有岸;因为有村,就必然有堤。村在江边,堤在村外。堤外有滩,滩上有沙,沙石裸露,美不胜收,是童男童女的课外乐园。堤内防洪林树木种类繁多,春天花团锦簇,夏日树影婆娑,秋天果实累累,寒冬绿树长青。如此美景,可以说在不沿江的村落是根本看不到的。这种刻骨铭心的感觉,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扎根,因为我们小学六年的远足活动几乎都是在江边的防风林里度过的。因为那里有沙滩,有树林,有奔腾不歇的滔滔江水,有让人浮想联翩但尚未成熟的各种摇曳挂果。
汀江利农利民。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汀江浪涛滚滚,流速湍急。在计划经济年代,长汀部分村镇也如同全国一些地区一样,粮食增产乏力,老百姓口粮不足。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水源严重不足,致使连年干旱,据说是主要原因。这种状况,在长汀的汀江流域几乎很少发生过。究其原因,就是近水楼台,庄稼易于得到灌溉,哪怕是久旱不雨,汀江沿岸的庄稼也能优先得到保苗成活。
实践证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即使到了今天,科技种田的含量有了很大提升,但仍然离不开水源保障。
在自来水尚未普及的过去,汀江还是沿岸人民、六畜的饮用水源。
汀江鱼虾资源丰富,是保障城镇居民鱼虾供应的主要来源,也是沿岸渔民挣钱谋生的重要场所。
尽管小时候我在汀江游泳有过一次遇险的经历,但惊魂过后的我依旧和往常一样眷恋她,这种眷恋似乎从来没有淡忘过。直到如今,我每每回到故乡,都要抽空去汀江边走走、看看,偶尔还会留下几张纪念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汀江是上天赐给长汀乃至闽西人民的一条生命之河,是客家儿女的母亲河。只要是汀州人的子孙,无论你走得多远,离开故乡多久,都忘却不了汀江的景,更忘却不了汀江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