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二军在连城四堡驻扎考略


□ 宋客 文/图

在连城县四堡镇马屋中南村“峻极南峤”的一座大宅院内,四处墙壁上留下许多红军标语。这些红军标语大多署“红军Ⅻ军部” “司号处”“102团”等。一些房间门口的墙壁上还留下“第七班”“罗隆”“廖仁和”“陈根全卖皮古”等信息。无疑,这些红军标语是红十二军驻扎期间留下的,据坊间传说,“峻极南峤”是当年红十二军第102团驻地之一,墙上的标语即为102团战士书写。

在当地村民马维章等人的带领下,日前,笔者前往考察并见证了这些标语。

在四堡镇中南村编号为“岌岗路73—5”,悬挂连城县人民政府于2021年1月27日颁布的“连城县历史建筑—马耀发祖屋”的一处建筑,墙体斑驳,青砖厚实,门楼高耸;穿过门楼,迎面便见一排题刻“峻极南峤”的横屋。屋内,有红十二军留下的许多标语,“打倒国民党军阀”“扩大工农武装”“消灭地主武装”“打倒帝国主义”“反对军阀混战”“反第二次世界大战”“男女平等”“穷人不打穷人”等,分别署名“红Ⅻ军司令部司号处制”“红Ⅻ军部宣”等;另一处还留有“欲免军阀拉夫的痛苦,只有大家起来,消灭周志群卢新铭刘和鼎残部”的标语,署“红军Ⅻ军102团制”字样。

闽西苏区历史上曾有过3个红十二军,究竟是哪一支红十二军在什么时候在四堡驻扎并留下这些红军标语呢?应该是:1930年10月成立的新红十二军、1931年10月新老红十二军合并后编成的红十二军,在1931年1月至1932年1月均驻扎在四堡期间留下的。

1930年3月18日,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决定将闽西地方武装编成红九军,4月按中共中央指示改称红十二军,出击东江。5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又将岩、永、杭三县群众武装编成红二十军。红十二军出击东江失败后,撤回闽西,6月22日根据中央指示,“红四军与闽西红十二军、赣南红三军在长汀合编为红一军团,奉命北上,执行中央关于夺取南昌、会师武汉的任务”。同时,另以红四军第四纵队与红十二军第一纵队合编为红二十一军,留在闽西苏区活动。同年10月1日,决定将红二十军与红二十一军合并组成红军新十二军。

连城是闽西苏区军事重镇,战略地位重要。新十二军成立后战斗力得以加强,1931年1月攻克连城并进驻连城。连城四堡与长汀、宁化、清流交界,扼连城苏区北部交通要冲,是咽喉所在。据《连城人民革命史》记载,1931年1月中旬,“红十二军101团便到四堡,帮助四堡的马屋、雾阁、双泉、上枧等地建立乡苏维埃政府,并建立四堡区苏。”四堡区苏维埃政府设在马屋六厅房。此后,红十二军101团、102团驻在四堡,就像一枚锲子,牢牢地锲进周边地区——地主、豪绅和反动民团的控制的势力范围,左冲右突,四面出击,袭扰敌人,如7月上旬,“红十二军101团、102团从四堡进驻北团多天,与马鸿兴部打了五、六天,马退到姑田,尔后,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在红军的帮助下,山下区苏成立,所辖上江坊、溪尾、大坪、徐坊、石丰、罗坊先后成立苏维埃政府。”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第三次“围剿”,新红十二军坚决执行中革军委指示,肃清闽西苏区内的反动武装,1931年9月6日在连城朋口击败马鸿兴部;9月8日进占长汀钟屋村,9月11日攻占汀州,10月新红十二军与中央红军的老红十二军会师,从而贯通了赣西南和闽西两大块红色区域,“闽西苏区由此向北推进到清流、宁化、归化(今明溪)等县,开拓了稳定发展的局面。”

据蒋伯英《闽西革命根据地史》记载,“红军新十二军与老十二军在长汀会师后,两支部队合并,统称红十二军。随后,其三十四师、三十六师经连城、清流一线,向永安安砂方向挺进,打击盘踞闽中的国民党地方军阔卢兴邦部,以便打通与闽北苏区的联系。红十二军另一部留在长汀一带,开展群众工作。”

从此,红十二军披坚执锐,所向披靡,于1931年11月30日攻克连城,进占连城,并在连城周围地区普遍发动群众,分配土地,建立政权与工农武装。就在这一时期,红十二军移驻四堡,队伍驻扎在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十二军军部司令部设在马屋左祠大宗祠内右畔厢房。”

新老红十二军合并后,闽西将上杭、长汀两县的赤卫团扩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七师。为进一步巩固闽西,向闽北发展,击退三面进攻闽西苏区的闽粤之敌,根据中革军委命令,1932年2月成立了以罗炳辉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谭政为政治部主任、林野为参谋长的红十二军兼闽西(福建)军区指挥部,下辖“闽西各县工农武装警卫连、游击队及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七师、第十二军。”红十二军遵照中共闽粤赣省委指示,从汀州、连城南下,横扫闽西境内反动势力,并分三路进攻武平,于2月23日攻克武平;红十二军乘胜追击,2月26日又一举攻占上杭。3月18日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闽西苏区经略重点也从岩永杭为中心转为以长汀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建设,至此,闽西苏区迎来了全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