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范乐春使用过的铝锅


图为小铝锅。国家三级文物,口径13.5㎝,高9㎝,手柄11.5㎝

□ 李杭英 文/图

在古田会议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只小小的铝锅。这只小铝锅,口径13.5厘米,高9厘米,手柄11.5厘米。这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范乐春同志随身携带的“家当”。

范乐春,1903年8月生于永定金砂,1929年5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溪南区苏维埃政府妇女主席、永定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妇女部长、闽西苏维埃政府土地部长、永定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委员兼妇女部长等职。

1934年初,范乐春调到中央苏区担任红军优待工作局局长。红军长征出发时,范乐春刚分娩不久,丈夫林伯渠参加长征,谁知这一别便是永诀。为了革命事业,她忍痛将刚出生20几天的儿子交给他人抚养,同张鼎丞、刘永生、陈茂辉、简载文等人回到永定,留在闽西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斗争。

游击战争期间,由于敌人残酷封锁,红军游击队给养非常困难,战士们常常忍饥受冻。范乐春主动站出来,冒着生命危险,带领人民群众毅然挑起负责红军游击队的后勤重担。她常常跋山涉水,出没于敌人的封锁区,深入群众,千方百计为红军游击队探听情报、传递消息、购买药品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正如当时在永定东部活动的第三作战分区政治委员黄火星说的那样,“当我们部队遭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永定只要找到范乐春,总有办法解决困难,我们要粮食有粮食,要鞋子有鞋子,伤员得到医药,战斗员得到休息。”“她是部队的好后勤。”

范乐春作为后勤“部长”,身边总是带着这口小铝锅。每次行军到快要开饭的时候,她就交代炊事员少下点米,说自己肚子很胀不想吃饭,而等战士们吃饭时,就偷偷地躲到一旁,采把野菜用小锅煮点来充饥,目的是为了能省下一点米、一粒盐,让战士们能多吃些。有时送粮上山需要好几天的时间,长途跋涉、饥饿劳累一起袭来,范乐春实在饿得不行,她也舍不得取出一点米煮来吃,而是在路边采点野菜,舀点山沟水,用小铝锅煮一煮,吃上几口,抵挡难忍的饥饿,然后又继续上路。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好领导,有这样忘我的后勤部长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才使红军游击队克服重重困难,在这么艰难险恶的环境下,一次又一次粉碎敌人的“清剿”。在政治上,保持了党的旗帜,从而鼓舞了群众的斗争勇气和胜利信心,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在军事上,保存和发展了红军游击队的有生力量,进一步巩固了游击根据地。游击战争胜利了,范乐春却因辛劳成疾,不久得了肺病。在战争年代缺医少药,她的健康每况愈下,但仍抱病坚持工作,终因得不到及时医治,不幸英年早逝,终年39岁。

虽然岁月流逝,给这只小铝锅镀上了一层氧化锈,但范乐春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革命奉献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