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日记伴我成长


□ 吕洪荣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地,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战友,战友!这亲切的称呼这崇高的友谊,把我们结成一个钢铁集体,钢铁集体!”每当听到这首高亢雄壮的歌曲时,我的内心便油然生出一种对军营深深依恋的情感,一身戎装,挺直的腰杆,那是一种美,一种特有的刚毅之美!

43年前,当我还是一个莽撞少年时,便怀着对军营的向往,瞒着家人和同村一位发小跑到15公里以外的邻乡卫生院体检去了。半个月后,当县人武部把入伍通知书送到我家时,我的爷爷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我去部队的现实。在爷爷眼中,作为长孙的我,向来都是他的心头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地扎根在他心中,他怕我到部队后吃不消那份苦,受不了那份累。好在当时在乡政府工作的父亲开明,天天和乡人武部领导一起做我爷爷的思想工作,我才如愿以偿地走进军营。

临行前晚,父亲单位领导送给我一支铱金笔,同村的一位退伍军人送给我一本笔记本。我的父亲饱含深情地对我说:“你到部队后,要自觉养成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这样对你以后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不知道是父亲的话起了作用,抑或是我天生对火热的军营生活充满憧憬,到部队后,不管训练多么艰苦,我都坚持天天写日记,把一天所经历的事情以及所思所想全部如实记录下来。就连当时部队每周放映的2—3场电影,我也从来都是兜里装着小本本,摸黑把所放影片里的编剧、导演和主要演员的名字写下来,然后利用周末时间跑到厦门郊区的书店或邮局找来《大众电影》杂志,把自己所看过的电影内容简介摘录下来,后来竟摘录成了一本有着500多部电影的《军旅影剧》。

5年军旅生涯,5年点点滴滴的军营生活,记录着我的成长经历和真情实感,让我从中获益匪浅。

回到地方后,我仍保持着部队那种良好的求知习惯,只要有时间,我就如饥似渴地不忘学习。口袋里随时装着小笔记本和钢笔,遇到局领导、同事或朋友交代的事情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我就马上记录下来。

1985年,得益于部队几年的文字功底,我开始涉足业余新闻报道工作。1992年开始迷上摄影,1993年又迷上摄像。从此,我成了一名身兼文字采访、新闻摄影、电视摄像的“散兵游勇”。

37年来,无论工作岗位如何调整,我都从来没有放弃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热爱,我用手中的笔,肩膀上挎着的相机,行走在乡间田野、沟壑山川,真实地记录着闽西自然资源的变迁,记录着闽西红土地生生不息的人和事。

作为一名集“三栖”于一身的业余记者,连轴转、熬通宵是“家常饭”,但我从来没有过任何怨言。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经常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深入乡村采访,用记者特有的新闻敏感,去捕捉生活中鲜活的东西,并且用新闻的特色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

1994年8月,为了拍好一位28年如一日,靠一双铁脚板,把党报党刊及时送到订户手中的上杭县步云乡邮员林光坤,我和一帮摄影朋友凌晨3时步行几个小时,在马坊云海的崎岖小路上,用相机拍摄了一组林光坤边走边用斗笠扇风的镜头。这幅起名为“云中邮路”的新闻照片,很快就被《闽西日报》《福建邮电报》《法制日报》《中国工运》等多家报刊采用。

“热爱和执着是人生最好的老师”,我所喜欢的就是我执着追求的。37年间,在各级报社杂志编辑、记者的指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发表新闻稿件超过2米的目标。

所有付出都有回报。2019年11月,我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全国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工作先进个人”;7月被中共龙岩市委评为“龙岩市优秀共产党员”;12月被龙岩市委宣传部、文明办、退役军人事务局评为龙岩市“最美退役军人”。2021年4月,被自然资源部评为“2020年度自然资源好新闻宣传工作业绩突出个人”。

坚强毅力,不懈学习,勤勉工作,热爱生活,我感谢如火如荼的军营给予我的品质。军人无悔,我庆幸自己年轻时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