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香寮


香寮村里天台山。 黄水 摄

□ 徐维群

香寮是漳平赤水镇的一个古老村庄,因为明代航海家王景弘故里、百家姓村而闻名。她是一本有故事的厚重之书,没敢随意翻开。与她相遇,也像他乡遇故知,走进去才知她若天仙,香雾缭绕,一层层打开尽是惊艳和美丽。

沿着耳溪峡谷驱车而进,两岸怪石嶙峋,树木苍郁,山势优美,石奇水秀。峡谷进去到村口顿时豁然开朗,眼前是一片宽大的盆地,村面开阔,楼屋林立,满田烟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这次到香寮是慕天台山而来,选择四月谷雨后的胜景时节。村里小李陪我们上天台山,水泥路很宽敞,说是村民募捐修的,至山腰,再一小段没硬化的山路到达天台寺,往山顶修了千级石阶,如天梯通向云端。我们拾级而上,旁边枝头盛放的粉色红色杜鹃花开始吸引我们驻足,回望山梁气势磅礴,继续向上,无限风光在险峰。

石阶走完,左右山坡红杜鹃渐入佳境的展现眼前。我们先往右坡走,哇哦,枝头红艳艳,丛丛惹人爱,一路忍不住唱起《映山红》的歌。望远山绿岱猩红,我们都醉入花海,满心霞飞。山里杜鹃花艳丽不俗,她的花语是爱的喜悦,心头染上了如花般热烈的火样情怀,因为有如霞的你,我愿意跋山涉水与你相逢,从一片初红的叶子开始,左手鲜花,右手飞云,多么欢喜的相逢,感动大地,荡漾心田。我们又往左山坡去,这里的山头很优雅,簇簇火红惹你奔向她,站立山头高石上,向美丽的景色和此起彼伏的山峦致礼。山里气候风云变幻,听见雷声,我们到了第二高的山坡停下了,留些惊喜给下次的相逢吧。

下到天台山寺,小李引我们看庙旁的古迹古树。天台山之腰原来建有“天台庵”,后毁,现在庙是重建的。据《宁洋县志》载:“去地千百丈,水流花开,自为胜景。宋僧慧真飞锡于此。今有净室,下有龙潭石窟,如釜累累”。庙左侧进,见到了一石砌舍利塔,宋代建,周边还有残围,特别古朴,说明有僧此地修行。

小李又带我们走过小木桥,往右侧去看己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树林,三四百棵的树,年初的冰冻压折不少,真可惜。仿佛是穿越到史前,见到夕阳下一群古木在讲故事,我听着迷了,想去追古道西风。后来听说这些树叫小叶木樨,原产印度,难怪这么有佛意。

再往山下去,寻觅一处飞瀑,瀑布区杂树绕石,从岩顶飞龙直下,白色杜鹃花盛放很相衬。还看了一座古桥叫凌云桥,北宋建筑石拱桥,旧迹依稀,见证了多少百姓迁徙的历史。

傍晚了,夜宿香寮山庄,庄主姓管,是村里的老主任,能人一个,经营山庄还有茶山。正值清明前后采茶时,饭后参观了他的水仙茶制茶室,如今有许多用机器代替,包括揉青、炒青、烘干、包装等,但人依然是不可少的。管庄主拿出最好的茶和最新的茶来泡,一边听雨声,一边听他讲香寮的老历史,很惬意。

第二天,早早就被采茶上工的“喊声”叫醒了,心境却很好。起来后,上山庄天台望远,此刻云雾缭绕,山清茶碧,鸟儿啁啾,如遇仙境。

早饭后探访香寮的历史遗存,我最感兴趣的是百姓村的由来与现状。管庄主领路,他如数家珍地向我们做介绍。参观了曹氏宗祠,据传曹姓是开村主之一,做香末搭寮而得香寮之名。曹姓还出了个曹泗公,道士仙骨,做好事助人救灾,成为周边敬奉的人格神。但现在香寮已没有曹姓村民居住了,都往外迁居,相邻的岭兜村以曹姓为主,他们还回香寮祭祖。寻访了号称“九十九间”的张氏老宅,遗憾的是只剩下很气派的清代八字开门楼,木雕精美,里面却残墙枯院了。管庄主风趣地介绍一位张姓朋友,开玩笑说祖上张姓的是管姓的长工呢,如今张姓200多人,管姓50多人了,真可谓沧海桑田。

最后参观了村里的民俗馆。香寮古村位于三明永安、连城、漳平(曾是宁洋)交界处,地处偏远也是最好的避乱安身处,因此会成为远近闻名的百姓村,也是少数民族(畲族)村。自唐末曹、梁、傅、谢四姓开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村口唐代建筑石拱桥香山桥为证。现全村1700多的人口中有近百个姓氏,包括少见的鹿、米、淑等姓,平均19个人一个姓,管总说有七个人口少的姓氏还联建了宗祠。

中午一起吃饭的村里朋友们,很多是亲戚关系。姓氏多,村内通婚正常。其乐融融的交谈中,也感受到他们的姓氏融合与互助相帮。是啊,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人情味永远存在,血缘根脉、乡土情怀也一直是人们幸福生活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