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朝斗胜地映红霞

图为朝斗岩寺院。图自网络
□ 范晓莲
斗南胜景是仙岩,仿佛匡庐景不凡。
一带玉屏开洞壑,几重珠瀑溅松杉。
水连楼阁真图画,山挂城垣似布帆。
归骑红尘回首处,石门早有白云缄。
清代汀州郡首王廷抡所作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福建省级名胜景区、古汀州八景之一——朝斗岩。
朝斗岩位于闽西长汀县城南1.5公里处,与卧龙山遥遥相对。此山阳面朝北,终年烟霞缭绕。山上古木参天,鸟雀啁啾,流泉飞瀑,奇石散布,亭寺错落。相传,宋代隐士雅川在霹雳岩炼丹,丹成后在此山辟洞建寺,日与烟霞为伴,静坐而朝北斗,并以“朝斗”二字刻石,故名“朝斗烟霞”。古人曾有颂句:“比肩星斗千山拱,迎面烟霞两足生”。
明、清时期,朝斗岩下曾植梅花千株,临溪玉立,宛若神妃仙子。冬春之际,其华灼灼,清香沁脾;春夏之交,虬枝旁逸,绿叶成荫。漫步其间,如临仙境。
朝斗岩山势并不巍峨,但松杉苍翠,谷壑清幽。山门颇具气势,斗拱门楼上写着“朝斗烟霞”四个大字,遒劲,洒脱。门楼两侧有一联:“石径有尘风自扫,山门无锁月常开。”联句工整,意境悠远。山门内为“兜率天宫”,金碧辉煌。迎面可见一尊大腹便便的弥勒佛,手捻佛珠,端坐佛堂,开怀大笑。山门右侧是一座小小的亭子,名“甘露亭”,可供行人小憩。
沿石阶继续向上,道旁草木蓊郁。山腰石崖上建有一座韦驮殿。再登石阶而上数十米,有座“盥手亭”。亭前建有一池,承接山上源源不断的流泉,曰“盥手泉”。泉水清澈,可见水底沙石。
绕过盥手亭往左,过虹桥,穿“石语轩”亭,沿石阶而上,一路翠竹掩道,劲松迎风。登上朝斗岩(老岩),就到了朝斗岩寺。该寺始建于宋,坐南朝北,由门坊、空坪、大殿、两边厢房组成,土木平房,抬梁式悬山顶。进入寺门,有座吕仙楼,昔日常有名人雅士于此唱和题壁。《长汀县志》载,清代诗人康咏登吕仙楼后,观景怡情,欣然而吟:“新诗顷刻溢满喉,狂歌直上仙师楼”。
过了吕仙楼,便是大雄宝殿。此殿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1986年维修。宝殿正中安奉三尊佛像,金身流光,仪态庄严,称“三宝菩萨”。大凡菩萨,皆面朝信众,然而,殿内有尊“四面佛”却与众不同,其中一佛乃背向而坐,令人称奇。佛龛前有副楹联,“问菩萨为何反坐,笑世人不肯回头。”联中深意值得细品。
离寺约20米处,有座双层亭阁,初建时名“驭风亭”。因亭内供奉观音大士,故又名“观音阁”“大士阁”。此亭突兀于奇崖危岩,飞阁临空,亭后悬崖裂缝,险峻异常。亭三面设栏杆座椅,游人登上阁楼,或环坐其间,且作休憩为快;或俯瞰汀城,观城中民居鳞次栉比,近郊阡陌纵横,汀江两岸风景如画,田园烟火延绵成诗。
沿“盥手亭”右侧石阶上行,乃嘉靖间僧大虚所辟新岩。此处松风流泉,清幽宜人,为朝斗岩另一佳景。新岩寺门为梵门,内有小桥、云霞亭。沿亭旁石阶可登水云寺(庵),昔年守道郑汝璧过访,题联:“人在北斗以南,可小天下;月出东山之上,且坐云根。”
水云寺后为卧佛殿,殿宇轩昂。殿门匾额的“卧佛殿”三字,为著名诗人、书法家赵朴初所书,行楷端庄,苍劲有力。殿内塑有5.3米长的释迦牟尼卧像,温文慈祥,筋体柔润,衣纹流畅,富有质感,足见匠人技艺高超。殿侧还有大悲殿、滴水岩、同庆寺等,皆为新岩佳景。
朝斗岩不但是一处兼具景观之胜、谷壑之幽的佛教圣地,还有一段光辉的红色革命历史。
1932年底,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次年2月18日,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在朝斗岩寺召开了反第四次“围剿”紧急会议。会上,讨论通过了《关于执行中央局“关于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决战前的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要求充分发动群众,扩大红军队伍,展开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中央红军,争取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全面胜利。
就这样,朝斗岩这一名胜古迹又光荣地成为红色革命遗址,当地百姓又把朝斗岩叫作“红军岩”。1961年5月,朝斗岩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时今日,立于朝斗岩上,观红霞万丈,恰似革命先辈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