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莲台山

插图/刘小飞
□ 温连光
五月三日,与友人约,前往莲台山。一路崎岖,绕山而行。车过涧水,溪水清涟。几家野炊,烟雾袅袅,老小相悦,其乐融融。路边是深渊万丈,石缝中,伸出丛丛杜鹃,煞是惊艳。及至到了山顶,杜鹃成丛成簇,更是妖娆。友人叹其之奇美,敢忙掏出相机,一阵猛拍。
莲台山位于雁石镇境内,又称赤水盂,海拔1597.3米。山中有寺,其名朝天。四周环山,峰峦起伏,线条柔美,大小不一,前后错落有致,酷似怒放的莲花,高处俯视,寺庙正处其正中,似极莲花的心蕊。寺庙不大,两百余平方米见方,红墙黑瓦,一个不大的院子,院内左右两边,种有几颗山茶,一株月桂,半树的桃花,寂寥地落了一地,倒也有了几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意境了。
寺前,有一池子,池水清澈,池中那些由善男信女们放生的红鲤和龟,舒缓游动,倒也悠闲自在。漫步池边,蓝天白云、绿水红花,倒映水中。空气中,花儿和青草的芬芳,随风飘移,无影无形,轻轻潜入,心,微微迷醉。池边,还有一龙王庙。庙已建多年,看上去,有些破落,低矮的土房,内摆一怒目龙王,多年来,领纳着信民们的香火。墙上挂着一木牌,毛笔书写的墨痕依稀可辨:“某年某月,建此龙王庙。某某捐助人民币几元,某某捐工几日,某某捐米捐菜多少?”外墙没有粉刷,数十只野蜂,在墙面前翻飞,发出“嗡嗡”的声响,倏尔钻入墙内,倏尔又钻出,想必是把这堵墙做成了蜂巢,那么,这堵墙想必也是这世上最甜蜜的墙了吧。
池水溢处,已然形成一条山涧。涧旁草木繁茂,杜鹃开得姹紫嫣红,朵朵花儿竞相开放,粉色、紫色相互辉映,绿叶作底,衬着青青绿草。草丛中,缀着点点小花,微风中,竟也不甘示弱,纷纷展示着缤纷的色彩。几颗老松,枝繁叶茂,苍苍翠翠,树干上披着厚厚的铠甲,神似黄山上的那颗迎客松。友人说,这树,从这身装备看来,少说也有上千年了。
山顶,有瞭望亭。极目四望,绿荫成片,山山相连,一些树木耸立在峻峭的山崖之处,一些竹子从石缝中生长出来,其间,仍点缀着丛丛杜鹃。据住持介绍,在这静谧的小亭里,春可赏扑朔迷离的雾,夏可观望眼欲穿的云,秋可看怡丽多彩的霞光,冬可阅雪浪拍击的山峰。时值春末,立露顶巅,沉浮其中,臆想翱翔在迷雾之中,时沉时浮,一时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想起初三那年春末,被繁重的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我们“偷得浮生半日闲”,步行数十里,来到这莲台山。入夜,就在这院前堆起了篝火,我们围着这火堆,载歌载舞,畅谈理想,熊熊大火映亮了稚气的脸庞,沸腾了年轻的心儿。再次到莲台山,已是三年之后的一个夏夜了。那时,正值花样年华。吃罢晚饭,我们决定从苏邦徒步而行。打着火把,带上手电,同学一行,二十余人,结伴而行。一路上,月明星稀。那时,盘山公路刚开,因嫌其长,故改走直线,坡陡且无路,男生走在前,先走出一条路,女生跟随在后。遇陡坡,则由男生伸出一树枝,拉其继续前行。山中美景,已不曾记得多少,只是,一路的前行,留下极为深刻的记忆。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逢原的诗,就这样在耳边响起。杜鹃?杜鹃!只是,那望帝魂魄是否依旧念念不忘故国,那在深夜时的山中哀啼,是否依旧悲切,依旧啼血,依旧鲜艳成花。这莲台山上,漫山遍野的杜鹃,这盛开于山涧,傲立于石崖,在暮春中,展示着艳丽的杜鹃,会是那滴滴的啼血吗?“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布谷声声,催人思乡。
哦,时候不早了,是该下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