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吕洪荣
读书,就像在吸氧

六十六本,堆起来二点二米高的剪辑本是吕洪荣读书的见证
“读书、写稿,是我的真爱,是我工作的思想利器。”在吕洪荣的书房里,满墙、满书架的书,是书房仅有的装饰。他爱藏书、读书,这不奇怪,让人赞叹的是,那60多本厚厚的“档案”资料是他36年来采写发表的各类新闻报道的剪报,垒起来足有两米多高,比他还高,可以称得上“著作等身”,一册册按年份归类,整理得井井有条。
书房是他的“四库全书”:他有个习惯,每当写大稿时,要先看看书,找找资料,他说这是“吸氧”。作品发表了,他就把这些作品剪下来,黏在统一的剪贴簿上。“这一本本剪贴簿里,一页页泛黄的剪报,几近记录了龙岩自然资源部门的半部历史。”4月26日,吕洪荣向我们介绍说。
他喜欢读书,每当看到喜欢的书就一定要买回来阅读、收藏,“我的书一般不外借,朋友实在欢喜,想要借阅,我要求他写借条,不写借条,时间久了就可能会忘记。”吕洪荣说。
1980年11月,吕洪荣应征入伍,4年的军营生活,养成了他每天读书的好习惯,21本密密麻麻的日记,记录了他军中的激情燃烧,也让他爱上文字、专注文字,有了“军中秀才”的称号。从部队回到地方后,他从土地管理、国土资源到自然资源部门,所在单位经历了数次机构改革,单位在变,可是他对读书、写作的激情不变。从办公室到机关党委,从懵懂少年到即将退休。他说,退休后,会有更多时间读一些自己爱看的“闲书”,写一些自己爱写的文字。
他不是专业记者,却用30多年时间,“生产”出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记录我市自然资源部门的方方面面,记录着来自基层的感人故事,保留了一份龙岩自然资源厚重的历史档案。他曾创下一年见报864篇的记录,自然资源部门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办公室,离开过书本。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浏览当日的报刊,遇到感兴趣的文章就下载留存。
生态文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枯燥的,但他乐此不疲。他说,采写新闻各种知识都要懂一点,既要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常识,也要有专业知识和广泛的知识积累。他的土办法,就是收集各类型书籍,从报刊和门户网站上下载有关资料。特别是重点关注涉及自然资源、生态保护、福建文学等方面的书籍。留心收集闽西老区作家和相关部门编辑出版的书籍刊物。
资料的积累让他受益匪浅。近年来,他把目光瞄准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先后采写的多篇消息、通讯,屡获新闻奖。他把新闻的触角从熟悉的自然资源管理,拓展到地质勘探、煤田、林业、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等方面,资料丰富了,写稿也就轻松、顺手。他还收集和整理了有关梅花山和华南虎的资料450多万字。
他说等退休后,他会把创作的兴趣转移到散文、游记和报告文学上,多吸收优秀作家作品的“营养”,从中获得更多的灵感。他认为,好文章,不仅自己阅读,还要转发给朋友一起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