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福春
800余本《读者》的抄写生活

严福春正在摘抄第880本《读者》笔记
“您寄来的2本读书笔记,已送《读者》杂志博物馆了,欢迎您来杂志社参观。”近日,市司法局退休老同志严福春接到《读者》杂志社编辑部来电,听过电话后,他的内心难以平静。
“书是甜甜的,我离不开它,就像鱼儿离不开水。”4月27日,和严福春畅聊时他说,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他出生在长汀县馆前镇的一个小山村,走出家门,下坡是稻田,上坡是树林,四周除了山还是山。父母都是文盲,在他入学前,家中连一本小人书也没有。农人没有文化的酸楚、苦涩、无奈,他看在眼里,难过在心。1974年夏,他高中毕业,挑着行囊离校,一头是快要散架的小木箱,一头是补了又补的薄棉被和几件换洗的衣裳。当他走出校门,回眸时,眼泪瞬间滚落,2个多小时的山路,也不知怎么走回家的。路上一直在琢磨:读书的日子结束了吗?今后还有书读吗?难道一辈子就待在这山沟沟?当年底,他毅然穿上了军装。
从军的第一天起,不管训练多苦多累,他看到报纸、杂志就像饥饿的孩子看到白花花的米饭一般,时常躲在工具棚里阅读摘录,写稿件发往新闻单位。渐渐地,他的新闻报道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采用,获得不少荣誉,他用“笔声”改变了命运。
“退休了,我不懂麻将,也不会跳舞,没有其他的兴趣爱好,日子怎么打发才好?”2014年底,严福春退休了,一天傍晚他溜达到邮政的书报亭,见到有人购买最新的《读者》,他也顺手买下人生的第一本《读者》。当晚,他一边读书一边拿笔在书上圈出喜欢的词句,为了往后能集中再看,第二天,他找来本子把圈出来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
有了想读的好书,就有了人生的方向,读书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差。于是,《读者》成了他的枕边书,成了他的心灵伴侣,成了他退休生活里最享乐的事。为做好长期“作战”准备,他购买了《读者》1981—2010年30年的合订本。后来又购买了2008—2017年10年的合订本。还特意添置了书桌,印制了“读·读者——y.f.ch”字样的专用笔记本。
读抄有乐趣,闲人不再闲。7年多时间,他用完了20瓶派克墨水,抄写了读书笔记800余本。这是一篇篇优秀佳作堆起来的高峰,这是一次次人生的体验与感悟,他熟悉了众多中外作家的作品,看到有异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他深深地体会到:读书,是一种人生的修炼、修养过程;读书,让他碰到困难问题时,能够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法;读书,使生活的方向更明确,步伐更坚定……总之,读书让他感到更年轻、健康,更豁达、幽默,更懂得品味生活的美好。他说,在读书之余,写点小感受,有幸在报纸刊登后,受到朋友点赞,自己也有小确幸。
读书之乐,乐而无边。待疫情散去,他一定要到《读者》杂志博物馆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