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版“限塑令”带来了哪些变化?


图为23日,市民在扫码领取免费的可降解塑料袋。

□ 记者 施薇 通讯员 简永娟 文/图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2021年1月1日起,分阶段、分领域、分步骤限制塑料制品的使用。

如今,这一升级版“限塑令”已正式实施一年多,实施得如何?3月23日以来,记者进行采访了解。

部门:限产限售限用

塑料污染治理涉及多个部门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精神,市发改委、生态环境局印发了《龙岩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办法》,明确政府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强化监管,针对部分塑料制品的限产、限售、限用形成监管合力,严堵不合规塑料袋进入市场,同时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处置等重点环节的管理制度。

“去年以来,我们对辖区塑料购物袋、农用薄膜生产企业进行排查,从摸排情况看,我市涉及生产淘汰类塑料制品企业5家,已按计划列入淘汰,暂无塑料购物袋生产企业,农用薄膜生产企业1家,暂未发现生产国家禁限目录产品等违法行为。”市发改委生态农经科相关负责人说。

不仅要限产,也要限售限用。据介绍,为推动重点流通领域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我市充分发挥全市供销系统基层经营服务网点作用,杜绝“两薄”塑料制品;推进酒店、景区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倡导绿色采购,提倡游客拎布袋子,推广可重复使用环保购物袋、可降解包装膜(袋);推进餐饮行业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餐具。此外,进一步推动公共机构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通过引导学校、医院、场馆等公共机构以及所辖的食堂、宾馆、培训中心等单位由不主动、不免费提供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逐步向全面停止提供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强化了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截至目前,共组织开展执法检查9次,检查企业18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8次。

我市还通过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及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强化塑料回收再利用科技支撑等方式,推进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与处置环节优化升级。

商家:市场主动求变

在中心城区多家超市内,记者看到,从收银处到熟食区,打包袋都换成了可降解塑料袋,同时在卖场增加可降解塑料袋的商品。在不少连锁品牌快餐店、饮品店里,打包用的塑料袋、餐盒都替换成了符合要求的环保袋、环保餐盒,塑料吸管已替换成了纸质吸管。

在不少居民小区、商超及集贸超市,出现了免费扫码领取可降解塑料袋的自助设备。商家林先生在推广自助环保取袋机半年以来,他感受到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市场对自助取袋机的接受程度正在逐步提高。“免费领取、发放的不单是一个可降解塑料袋,更能促进公众绿色环保习惯的养成。”

消费者:购物习惯在改变

出门购物前,家住龙腾南路的市民卢女士随手拿出了抽屉里叠放整齐的布袋,“容量大、耐用,脏了还可以清洗,省钱又环保。养成习惯后,就不会觉得带着麻烦了。”

“只要出去采购,就把布袋叠好放包里,既方便又环保。”市民吴女士告诉记者,环保袋已经成为出门必备品。

在东肖农贸市场一蔬菜摊位前,市民陈阿姨拎着一个环保袋正在挑选食材,“我这个布袋子很结实,装几十斤的菜也不会破,我现在每天都拎着这个袋子来买菜。”

如今,像这样提前备好环保袋购物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以前家里买东西使用的大小塑料袋可以塞满一个小纸箱,意识到这样既不卫生也不环保后,我开始减少使用塑料袋。”卢女士说。

践行绿色生活,人人可为。记者在此倡议广大消费者,外出购物尽量自带环保购物袋;就餐时,避免打包,减少餐盒使用;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促进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