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笋记


谢瑞蕊画

□黄流松

小时候的孟春时节,村里人除了老人小孩,都上竹山挖笋。学堂是放假了的,孩子们年年翘首盼着春忙的假期。

放假的前一晚,孩子们都兴奋地难以入睡,明天就可以上山玩了!

村里每家每户按旧时人分子分山分田,都有自家的竹山与农田,世世代代靠山与田过日子,现在还留在村里的人依然如故。

我家的竹山离村里还有好几里的山路,春雨润物不待人,山上的笋昨天看时还是新破土笋尖儿那么大,明早看时已是几寸高了,我们要和大人一样,早起赶路。

木窗外天萌萌亮,只听得家家厨房蓬蓬烧柴声,起来时村里被炊烟笼罩起来飘飘摇摇的,远边山顶已是鹅蛋黄了,快快烧饭!这个时节各家木桌上大都是去年做好的菜干腌肉,田间菜园里蔬菜还未长成,只都绿油油的一片一片。

我吃完早饭,见父母早已准备好带去山上午时一起吃的物食,午时上山的人是不回家的,都在山上搭好的草房里烧柴煮饭吃。我急忙穿上布鞋,背上也像大人一样绑上竹做的镰刀桶,插上一把小镰刀跟在父母后面,与弟弟妹妹告别后就出发了。

我家的那片竹山在去外婆家的严前村方向,每年寒暑假都要去外婆舅舅家做那边的客人,欣喜之心且放下暂不表。这条路是最最熟悉的了,过了村头石桥再走一段平路便要上山了。清晨远山溪涧静水流深,缥缈岚烟。过了几处弯有一株杨梅树,再翻过几个坡便是歇凉亭。几弯一木亭,几坡一石亭,一路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都是记得清清楚楚的。早晨的露水打在泥石路上还未干,容易摔跤,尤其是下坡时,陡峭的坡路要慢慢侧身下,一不小心就要滚下山谷了。母亲走在我前面,拉着我的手跟她一起下山坡。若是在此时迎面撞上人爬坡,上坡的先停下脚步让我们下坡。此刻遇见的大都一样,多是赶忙去挖笋的村民,我们彼此寒暄又各自赶路。

路旁开的山花我是没时间停下来看,只能是匆匆一瞥,心里与她们问个早安这就继续往前走,赶路的村民们都不会停下来看花一眼的,在村民眼里,花即是花,木即是木,再自然不过了,这样便是极好的。兴许花遇人时也不会特意看人一眼有多俊也未可知,人便是人。

到了自家竹林开始干活挖笋,满山遍野都是竹子与竹笋,尤其是山坳处,长得密又都深,我是挖不动的,只专挑父亲母亲挖起来的小笋,把它扛肩上背到山下去。他们是没时间与我聊天说话的,只埋头挖笋。我把一支笋扛下山,上来时偶尔偷偷懒,不能被父亲发现,是要挨嘴皮子的。我便偷偷坐在山坳里歇息歇息,虽也会累,心想不要坐在学堂里,让我做什么都是乐意开心的。偶有谷涧里来的蝴蝶、蜻蜓飞到身边来,看她们几眼却又匆匆飞走了,伤心不已。只又听得深山竹林里阵阵鸟鸣与山谷潺潺细水和声传来,真真清净!

午饭时间到了,我早已坐在木席上等着呢。记得草房里是没有桌子的,都只围坐在木席上吃饭,分山多的人家挖笋时节不回家,就住山里,等笋挖完时才下山的。我家按上辈爷爷奶奶人分子分山,人不多,所以竹山不大,便可以赶时挖了,忙得过来,所以我们不住山里,快天黑时便又回去。我极喜爱草房里吃午饭了,有低头啃菜干抬头见竹林的悠然。

吃完午饭稍稍休息便又开始劳作。挖笋时最不喜下雨,却大都是雨天,雨天时我们都要披上蓑衣戴上斗笠劳作,好不方便。却也美好,归去时青斗笠,绿蓑衣,斜风细雨慢慢归。

待天渐渐暗下,父亲母亲把挖好的笋都挑下山,把皮剥去,放进大锅炉里烧煮,好了取出再放清水里凉,然后用一条铁棒插进笋心,使其能够在压笋床里压扁,再一起放到压笋床里便可以了。待秋天时有人来收去城里卖。一天的劳作结束了,我跟着母亲去往草房里,收拾收拾行李,便又要赶路回去了。

我们这里的村民这个时节世世代代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劳作挖笋,不去是不行的,也没有不去的人家。各家各户一年的收入大都是靠这笋划算过日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