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新邱厝


图为新邱厝(肇安堂)。 图自网络

□陈健

龙岩一中南大门东侧、和平路之北,有一座古色古香、粉墙灰瓦,屋脊起翘、燕尾造型的明清古厝特别引人注目,它就是本地人说的“新邱厝”,又名“肇安堂”,现为龙岩历史博物馆(毛泽东故居)。

其实,这座古厝原为明朝刑部右侍郎王命璿(1575-1653年)的府邸,后转为邱姓人家的住宅,故而称“新邱厝”。

这座古厝,坐北朝南,三进两厢三厅堂,占地面积1742平方米。厝前是和平路,由南向北依次为灰埕、大门、前厅(门厅)、天井、中厅(正厅)、天井、后厅,前厅与中厅之间回廊相连,中厅与后厅有侧门接通。庭院宽阔大气,雕梁画栋,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凸显闽南风格,极具龙岩本地特色,富有历史文化价值。199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邱厝原厝主王命璿,明朝时期龙岩的明士。那时,王氏一门人丁兴旺,名贤鹊起,取得功名者多,入仕为官者众。明朝天启年间,于府城漳州北桥街(今漳州市瑞京路北桥市场附近)立有一座功德牌坊——“三世柱史坊”(柱史指御史,借指侍郎等朝官),旌表龙岩王氏一家祖孙三代王以通(曾任知县、知府、湖广提刑按察史、二品御史等)、王尚贤(王以通亲侄,曾任知县,以子王命璿贵赠刑部右侍郎)、王命璿(王尚贤之子,曾任知县、御史、巡按、大理寺卿、刑部右侍郎、告老返乡时帝下诏为“尚书”正二品衔)功德的。根据《龙岩县(州)志》记载,王氏一门在《志》书中“列传”的有:王命璿(名臣)、王以通(循良)、王以道(孝友,以孙王命璿贵赠刑部右侍郎)、王命玑(文苑,纂史,授通判)、王尚贤(举人,义行)等;得功名(贡生)出仕为官的有:王以宾(金华教谕)、王命珩(邓州知州)、王之铤(纂修国史,通判),以及王尚敬(武举人,京营守备)、王命钺(武举人,授守备)等,而王思沂(王命璿之孙)在南明选士时廷试授翰林院萃士(庶吉士),授右都督、挂将军印,在广东坚持抗清到最后。

让人感慨的是,王氏一门名人如凤凰于飞,蒸蒸日上,风光一时。但此“荣耀”的,只是王氏一家的门楣。随着清军的入闽,王命璿变卖所有家产充当南明抗清军费,把祖厝卖给张家,府邸典与邱家即“新邱厝”。

斗转星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革命中,新邱厝的荣耀伴随历史年轮演绎着更多传奇。1929年6月1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军第三次攻下龙岩城后,红四军前敌委员会设于“新邱厝”。一代伟人毛泽东心中充满喜悦,和夫人贺子珍一起入住“新邱厝”。在这里工作、生活的20余天里,毛泽东参加了6月20日在中山公园举行的红四军三打龙岩城军民祝捷大会,发表了攻克龙岩城的伟大意义和悼念阵亡红军战士的重要讲话;6月22日,参加了在公民小学礼堂“兴学祠”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新邱厝”,毛泽东和朱德、陈毅、邓子恢等共商革命方略,起草和颁布了《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土地斗争纲领》等重要文献,指导闽西各县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作出了重要决策,对闽西的地方武装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

新邱厝,以其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而接受世人的观瞻、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