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杜绝山寨货


□ 张淑蓉

过年了,亲朋好友来拜年自然少不了送礼,这次回老家过年我发现了农村有许多山寨货品。

大姨每次来家里总喜欢去村头的小摊上买礼盒,年前她又送了一箱的银鸳八宝粥,乍一看我以为是银鹭八宝粥。她回去后孩子们吵着要吃,我就打开箱子,拿出一瓶尝了一口。这一尝,发现味道不对,糖精味十足,再仔细一瞧,里面根本没有莲子、薏米,主要都是白米,原来不是银鹭,而是银鸳!连包装都模仿得如此像,可见山寨商品有多坑人。

大年初三去舅舅家拜年,大家其乐融融聚在一起吃饭。表哥拆了一箱“六个核桃”分给大家,小孩子喝了两口便大声嚷嚷:“又是假货!”众人拿起饮料罐仔细一看,都被气乐了:虽然包装几乎可以乱真,但这哪里是“六个核桃”,明明是“六个铁核桃”!只不过“铁”字写得比较小而已。

突然想起前年我回漳平过年,婆婆去街上买了4袋“奥纱”洗衣液,她回来的时候可开心了,说捡了大便宜,2kg的4袋只需要10元,超市根本不止这个价格。当时我以为是奥妙,可是洗了后才发现是假货,一点泡沫都没有,根本洗不干净。简直就是欺负农村不识字的老太太。我要扔掉,婆婆还舍不得,说可以洗抹布、地板。

我决定再去村子的小超市、小卖部、集市等地溜达,居然发现了还有卖雷碧、康帅博方便面、白事可乐、可日可乐、特伦特牛奶、娃恰恰……从包装上看与正版十分相似,让人不容易辨认,但价格却便宜不少。这些山寨货,在村里泛滥,不仅仅是很多人春节回家时碰到的笑话,更会产生实实在在的危害。原因很简单,这些来历不明、原料不明的“山寨货”,尤其是食品类、饮料类的假货,最终还是被“不明真相”或者“舍不得扔”的老家人吃进去、喝进去。

这些山寨货品之所以能堂而皇之进入农村市场,一是成本低、利润高;二是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三是偏远乡村农民鉴别识假能力有限;四是有些人明知道是山寨货,但图便宜仍然购买。笔者认为,杜绝农村山寨货品横行,首先要提升农村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消费维权意识和识假辨假能力;其次是建立起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最后是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这样,质优价廉的品牌商品占领了农村市场,“山寨”货品必然无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