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农村诊所管理亟待规范
□ 张淑蓉
元旦回家,刚好碰到舅妈来家里,她说最近晚上小腿会抽筋,于是趁着赶集来到村里的私人诊所买了一些钙片和鱼油。其实村里就一个诊所,没有其他竞争对手,生意很好,不仅可以去看病还可以买药。乡里虽然有卫生院却是门可罗雀,据说里面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冷淡,挂号缴费等手续烦琐,不识字的农村老头老太太觉得麻烦,就直接到私人诊所了。
我看了看她买的这些保健品,还有三个月就过期了,保质期三年的。这些临期的产品,卖给农村不识字的大妈,感觉挺坑人的。再去网上查一下价格,居然便宜了三分之二!看来诊所对于药品的定价很随性。
毋庸置疑,私人诊所的出现给村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受硬件条件限制,就诊环境不过关。就如我们村里的这家诊所,病人输液的房间与厨房相通,只有一块布帘隔着。每到中午快吃饭时,诊所的工作人员就去买菜做饭,炒菜产生的香味四处飘散,让刚进来的患者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进的不是诊所而是饭店。其次有的诊所人员流动性大,大夫和护士频繁更换,素质不一,治疗效果无法保证。究其原因有的是待遇过低,留不住人,有的是在诊所干了段时间后,积累了些经验就出去自己开诊所经营了。笔者曾亲眼看到,一个第一天来上班的护士,还没有熟悉诊所的情况,就被要求去给病人扎针输液,由于技术不过硬,扎了几次都没成功,病人难以忍受不得不要求换人。再就是药品价格混乱,由开诊所的自己说了算。最后是检测设备少,大夫凭经验开药,这样很容易误诊。
针对以上问题,希望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对取得执业资格的个体医生和相关许可的诊所不定期进行培训、检查。对管理不规范、技术达不到要求以及设备简陋、陈旧、卫生条件差的小诊所应及时进行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