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鹤健:长汀水土保持的特色、创新与效应




专家名片: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长期致力于土壤地理学与土地资源开发的研究,曾获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感动福建”年度十大人物等荣誉。朱鹤健教授长期关心支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2000年就在长汀县建立了博士生实践基地,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


长汀水土保持的特色、创新与效应

我们在长汀开展水土保持实践,有五个立足点:与长汀人民携手,共同实践;践行地理学研究范式;四代人薪火相传,坚持至今21载;不做飞鸟,只当守兵,长期实践观测;怀着地理学特色思维。收获的成果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个;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3个;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31篇,他引总次数1237次,SCI及EI收录16篇,他引次数156次,生态与环境领域一级学报发表论文26篇。

多年来,长汀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三项主要成就:一是践行“水土保持与为民解困融合”理念,解决了禁伐没柴烧、开荒没资金、有力没处用、种树没收益、老头松长不大和“空中绿化”“崩岗癌症”等许多问题;二是融合民生性、协调性、持续性理念,开展“三步走”行动,从传统的“见地不见人”的治理思维提高到“见地及人”的新理念上来;三是水土保持经济与生态共生倍增效应,实行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生态建设,提升绿色GDP比重、生态惠民质量、生态利民质量、生态为民质量。

我对“长汀经验”的认识是:长汀新一轮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因此,长汀树立了水土保持与为民解困融合的特色理念,由此引申出民生性—协调性—持续性“三步走”的创新行动,从而获得经济与生态异质共生的倍增效应,体现人民性、科学性、和谐性三个特质。工作方法上,采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教与产业相结合的的三个“相结合”。可以认为,“长汀经验”是三个内容、三个特质、三个方法构成的系统化工作体系。“长汀经验”是水土保持的一种力量,结束了长汀半个世纪来的水土流失治理几经反复的历史;也是水土保持的一种工作指南,走出一条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子;更是水土保持的一块瑰宝,催生经济与生态两全其美的新局面。这个经验有可信赖、可操作、可复制的实践意义。

对于“长汀经验”,有五个提升的建议。一是战略上提升,从点线治理提升到块状开发上来,目前长汀水土保持多是具体项目的点线治理,必须从“见地不见人”思维转变为“见地及人”的思维,继续坚持把水土保持作为区域发展的一个部分,充分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应;二是策略上提升,从绿化提升到沃土上来,“空中绿化”景象,这是缘于只造林,不改土,高质量水土保持必须从“形象”思维转变为“务实”思维,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为“以提高地力为中心”的耕作制,科学制定土壤恢复规划,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三是治理模式上提升,从独排提升到格局提升,从无序思维转变为有序思维上来,应有多种模式共存的可能性,引导各种治理模式落到实处;四是技术上提升,从单项技术提升到集成技术,凸显集成效益,从衔接点突破,研制适合接合链,构建适用的集成技术体系;五是管理上提升,从静态管理提升到动态管理,必须从不变认知转变为发展思维,尽快建立水土保持信息系统,通过时空跟踪监测,实施动态管理,弹性决定人工修复与退出,以维护治理成果。

我们学术团队四代人有幸在长汀水土保持平台上学习21载,经受“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有了三个心得:一是认识到人地关系失衡是水土流失的主因,摆脱固守治山治水的框框,实践地理学“见地及人”的特色思维;二是体会到建立科学生态空间格局的重要性,实践地理学“落地有声”的特色思维;三是学习到长汀水土保持经济与生态共生倍增效应,使我们更加重视地理学“微入宏出”的特色思维,懂得只有做好“生态鸿沟”跨越微观研究,才能提出攻克水土流失顽症的宏观策略。综上,我们得到了学本领,出人才,服务社会的收获,验证了“实践出真知”“服务社会是地理学存在的根基”两句话,感谢长汀提供这个学习平台,我们将以这两句话鼓励自己,今后仍会继续学习下去,期盼“长汀经验”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