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和(受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委托发言):新发展阶段长汀水土保持与绿色发展




专家名片: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是“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黄炎和教授长期关心支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多次组织福建农林大学专家来汀规划指导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取得决定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发展阶段长汀水土保持与绿色发展

当前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局面、碳达峰碳中和的新目标、自身前进的新任务。长汀要跳出水土流失治理的窠臼,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目标的高度,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最核心问题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有效实现路径”的角度,深入思考、积极谋划一系列关乎长汀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工作。当前,仍然存在的问题:一是已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土壤表层结构和肥力尚未完善恢复,林分结构以马尾松人工纯林为主,涵养水源能力弱、防火防病虫害能力差,存在林地生态系统二次退化的风险;二是未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多为二重山甚至是三重山,治理难度和治理成本越来越高,治理效率却越来越低。应从“统筹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尺度,继续走前头、作示范,为全国生态脆弱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福建农林大学在长汀开展生态经济型水土流失治理实践:2012年6月,福建农林大学牵头成立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协同创新中心,先后应邀为省委以及部分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作“学习总结长汀经验,推进生态省建设”辅导报告。2015年以来,获科研立项98项,其中承担欧盟伊拉莫斯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杰青2项、重点项目(含海峡基金)4项、优青4项,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主要治理成果为:主持《福建红壤区生态修复和持续经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获科技部支撑计划资助;牵头申报的“福建长汀红壤丘陵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获得国家林业局立项;主持的“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总结与加快推进福建生态省建设研究”获得省社科院规划重点项目立项。同时,推行野生花卉、生态经济型植被恢复、产量和品质提升、复合生态循环系统、菌草食药用菌栽培与深加工技术体系、多元化复合茶—林—绿肥生态茶园等十种生态经济型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乡村振兴背景下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建议:战略定位上,着力打造“三区”即有影响的生态环境修复样板区、有效益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有品牌的绿色产业发展先行区。战术实施上,整体谋划、一体推进“八大工程”,一是生态精准治理工程,主动对接中央和省市的支持政策,进一步推动长汀为主探索形成的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全面上升为国家标准;二是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科学制定森林质量提升的路线图和施工图,争取国家林草局把长汀列入南方典型水土流失林分质量提升试验区;三是乡村全面振兴工程,变崩岗区为生态种养区,加快标准化林果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四是全域生态旅游工程,打造具有广泛影响的拳头产品,充分利用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发展生态旅游,推动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等有机融合;五是生态移民搬迁工程,进一步把异地搬迁脱贫与城镇化相结合,通过发展产业转移和吸纳水土流失区群众外出就业,分类型、多渠道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等就业培训、产业帮扶等措施;六是生态制度创新工程,对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系统的制度规定,建立县、乡、村三级党政领导挂钩制度和县乡部门挂钩、协同作战机制,建立健全天然林保护制度、耕地森林河流休养生息制度,继续实施小水电站退出机制、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七是生态文化发掘工程,加大对长汀水土流失精准治理的宣传,在长汀建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旅游的线路设计,加大全民的水土保持宣传和教育;八是绿色科技引领工程,以长汀水土保持院士专家工作站、长汀博士后研究工作站、南方水土保持和绿色发展研究院等为科研平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协作,充分利用现代无人机和遥感等信息新技术,建立全天候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