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文:高质量发展理念与路径探索





专家名片: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原副主任、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水利部综合事业局首席专家。姜德文教授长期从事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技术与管理工作,主持和参加起草了20多部国家水土保持技术标准,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多项,编著出版学术专著20多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多篇。


高质量发展理念与路径探索

优美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指导思想重大转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为重点;以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为主线。“十四五”期间,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区域水土保持战略目标与评价导向。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的广泛、普遍需求;2035 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的目标;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水土流失防控要减少存量、严控增量。要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做到水土流失面积不增加、侵蚀强度不加强、水土保持功能不降低。

水土保持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探索与引领。福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升了质量,增强了成效,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得到全面控制,强烈以上等级的侵蚀得到有效防控,生态系统稳定向好,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目标,区域和流域生态补偿、生态损坏赔偿、责任追究等制度得到落实,实现了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实现。长汀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实施保育土壤、增加植被等水土保持碳汇生态工程进行了建设项目减碳增汇转型发展规划、咨询研究。

以人民对美好生活新需求为治理注入新动力。推行水土流失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特色村镇、生态产业、固碳碳汇等相结合的新模式,实施坡改梯田与基本农田占补、特色产业园开发、山水林田湖草沙等重大工程,把侵蚀沟道治理与拦沙防洪、水生态修复结合,对坡地茶园、果园、乡村道路等农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实施科学、精准、高效的监管与指导。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水土保持支撑——水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修复。“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我们要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推进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完善城镇水土保持技术标准,特别是雨水资源蓄、滞、调、利等标准和技术措施,提升城镇建设泥沙、扬沙阻控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保护土壤;要主动适应由政府全管向社会信用监管的重大转变,推广信用承诺制度,让承诺制成为新常态,让自律成为新机制,对生产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单位、施工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根据情形列入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名单”或者“失信黑名单”,并在国家和地方信用信息平台发布,对水土保持违法失信行为实行联合惩戒,让违法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监测单位依据扰动土地情况、水土流失状况、防治成效及水土流失危害等监测结果,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情况进行评价,在监测季报和总结报告中明确“绿黄红”三色评价结论。

数字经济与智慧社会。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数字经济方面,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智慧社会方面,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物流、智慧农业水利、智慧教育、智慧文旅、智慧家居,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推动大数据+工业、大数据+农业、大数据+服务业、大数据+管理向纵深发展。要利用科技赋能水土流失治理,全面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高分遥感、无人机、视频等技术,实现主动发现、及时告知、过程指导与服务,全面提升应用高新技术实施监测、监控的能力,做到区域监管和项目监管全覆盖、严要求,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