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江河畔红教堂


图为长汀中华基督教堂外景。阿澜摄

□ 戴春兰

千年古城长汀,母亲河汀江穿城而过。沿着绿柳成荫的宋慈路逶迤而行,偶一抬头,看见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墙面斑驳,青苔漫漶,顶上立着红十字架,古朴而端庄。

这是水东街人民巷,左边第一座建筑就是中华基督教堂。

教堂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背靠汀江,坐西向东,砖木结构。从正面看,教堂顶层建筑呈弧形,中间如花瓣凸起,深灰水泥屋顶,墙面刷得雪白,墙脚约1米高灰色水泥。深灰色拱形门,上方写着繁体“中华基督教会”六个大字。大门左右各两扇窗一扇门,左边是两层灰泥红砖牧师楼,主体建筑是礼拜堂。

墙前边立着块大理石碑,上刻碗大的宋体字,红漆填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周恩来旧居)——中华基督教堂。”上面又用数行小字记载:“一九三二年二月,中共福建省委设于此,罗明任代理书记。四月,中央红军东路军在此召开部署攻打漳州的军事会议。毛泽东等同志率东路军攻打漳州。周恩来留此指导福建省委、省苏、省军区开展支前工作。”

推开那扇厚重的木门,眼前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教堂,整齐地摆着四排暗红色木桌椅,正前方搭个半人高的讲台,摆着一张暗红讲桌,后墙上书“上帝爱世人”五个红字,下方挂着木十字架。

右转,扶着木扶栏踏上吱呀作响的楼梯,原木的清香扑面而来,光线也蓦地明亮起来。二楼是木结构,中间大厅约20平方米,是会议室。正面墙上悬挂马克思、列宁头像,居中摆放八仙桌及四张条凳,桌上放着茶壶茶杯及一盏油灯,真实地再现当时会议召开的情形。左右两面墙上粘贴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周恩来旧居)专题陈列》,色泽鲜艳,图文并茂。

细细阅读,历史的画卷徐徐打开:1932年3月,根据苏区中央局的指示,闽粤赣省委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省委机关即设于此,省委下设组织、宣传、妇女等部。福建省委的成立,标志着福建苏区的革命斗争进入鼎盛时期,推动闽粤赣苏区的发展。1932年4月初,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林彪、罗荣桓等率领东路军来汀,在此主持召开攻打漳州的军事会议,为红军东征漳州、开辟闽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会议室左设宣传部、右为组织部,这简陋至极的会议室居然是当年省委日常办公所在地,是革命战争的指挥中枢。虽然办公地点窄小,房内只有办公桌和笔墨,然而,这栋小楼就如楼下天井中那两树灼灼其华的红山茶一般,顶风冒雨,傲然开放,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

会后,毛泽东率东路军攻打漳州,周恩来留汀指导福建省委做支前工作。在周恩来的带领下,闽西各县的支前工作轰轰烈烈,到处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准备粮草、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动员青年上前线……为红军取得漳州战役的全胜做出了巨大贡献。

周恩来的旧居,就在二楼右厢房。进门,下了三级木台阶,是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间,青砖墙,木地板,房内一张简陋木床。床的另一侧开了扇约一米宽的玻璃窗,推窗远眺,浩荡汀江、葱郁龙潭如在眼前。此时,我恍如穿越历史烟尘,静静地注视着一个清癯身影,他端坐在油灯下批阅文件,他踱步在房间内沉思筹划,他运筹帷幄分派任务……

“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汀江河畔的水东街曾是闽赣边区最大最集中的物资集散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以及后来的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职工联合会、团省委均设于此。这些红色革命遗址宛如撒落的珍珠,串联起古城辉煌的过往,把厚重的长汀简洁明快地介绍给每位过往游人。

而今,屋檐下的红灯笼次第亮起,人声鼎沸,老街的夜生活刚刚拉开序幕,隆隆的挖土机声回响在小城上空,“红色小上海”工程改建如火如荼,让悠久的历史和峥嵘的岁月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