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初心情

图为李燕华(中)看望老接头户曾奎秀(左)。赵芬摄
□ 钟建红
南方的初秋,骄阳似火。
93岁高龄的李燕华大姐从龙岩到曾经战斗过的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走访,此行最主要的目的,是看望她所认识的接头户中唯一健在的已92岁高龄的曾奎秀。
李燕华1929年8月出生。八兄妹大部分参加了革命。在他们的影响下,李燕华16岁就成为中共地下党联络站成员,在农村发展接头户,建立联络站。由于机智勇敢、工作认真,18岁时就成为中共党员。
桃源村处于福建龙岩市永定区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交界的崇山峻岭中。
到了曾奎秀家的新房门口,李燕华在院子门外就兴奋地呼喊“奎秀姐”。在客家地域,人们都用“哥”“姐”来尊称对方。曾奎秀在亲人的陪伴下,拄着手杖,迈着蹒跚的步子走到院子。李燕华迎上前去紧紧地与曾奎秀拥抱,泪水挂在她的眼眶。在大家的搀扶下,两位老人在院子里促膝而谈。
1947年,李燕华在桃源村开展工作,经常看见不到20岁的曾奎秀挑着石灰。她了解到曾奎秀家境贫寒,丈夫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租地主的田无法解决温饱。曾奎秀只能靠给别人挑担贴补家用。李燕华就经常与她促膝谈心,告诉她贫困的原因,只有依靠共产党和游击队,打倒反动派和地主恶霸,建立人民政府,才有自己的田地。在李燕华的启发下,曾奎秀开始在自己的家里接待共产党干部、游击队员,为游击队传送情报。游击队常年在山上活动,没有菜,她到乡里买烤干的小河鱼。为了不被怀疑,她就分几次买,积累多了,就送给游击队。战士们吩咐她注意安全,她总是微笑地点点头。
在院子里,李燕华回忆当地群众对革命的支持。她问曾奎秀是否还记得迎接我们时唱的歌。曾奎秀摇摇头,李燕华便自己唱起来:“路过同志哥啊,走路辛苦了,进来喝杯水,讲讲故事来啊!”
李燕华又说又唱,“桃源村是我们的基点村,我们唯一进村时敢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村子。”她感叹道:“没有他们,我们困难就更大啊!”她说,1948年春,在反击国民党对粤东的“十字围剿”中,我们粤东支队第七独立大队隐蔽在广东蕉岭与福建武平交界的山上,终于把握到机会,打了一个大胜仗,缴获了30多支枪。为了避免敌人的报复,我们转移到其他山里。敌人围山封山,不让群众进山。我们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喝山泉水,吃生米。直到第二天晚上,联络员与接头户联系上,煮了4竹箩的饭,绕路到营地。大家拿着茶缸盛饭,有人要刘永生的通讯员给刘永生盛一杯。司令员刘永生听到后说,大家装完饭,我拍拍竹箩,缝里掉出来的就够我吃。吃完饭,部队连夜向桃源村进发,桃源的群众知道我们打了胜仗,杀了一头猪。我们走到村口就闻到猪肉香,把大家馋得都要流口水了。大家把30多支枪放在曾奎秀的家,就去吃猪肉了。100多里山路的急行军,大家饿了。刘永生要曾奎秀独自将枪支秘密埋藏好,并将埋藏地点只告诉他一人。藏枪是非常危险的,被敌人知道后,全家都要被杀的,曾奎秀义无反顾地按照刘永生的要求去做。
桃源村像曾奎秀这样义无反顾的接头户有不少。游击队住在她老屋的邻居家,女游击队员在她家生孩子。因为人民相信,共产党一定会建立人民政府。
1949年初夏,曾奎秀的家乡解放了,政府给她分了田。她和其他客家妇女一样,走田间,忙家务,回归到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她热情开朗,从不张扬,在她看来,当接头户只是人生路上应该做的一件事。
2008年,在梅州市举行独立第七大队成立60周年座谈会,有许多老同志了解到曾奎秀生活还很贫困,便写了一份证明,要她到民政部门申请适当补助,没想到,座谈会结束后,在回家的路上曾奎秀出了车祸,申请补助的事情也因此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