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
□周继章
在农村小学,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对于作文,学生怕写,老师怕教,学生作文水平不高。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呢?
一 走进自然生活,获取写作素材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草长莺飞、鸟语花香,都是景,都是情。所有这些都是场景和感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视野。这不仅可以丰富写作材料,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经常有计划地结合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例如,结合学校课程资源,在校内组织开展打篮球、拔河、跳绳等比赛活动;法定节假日,引导学生在参观、公益宣传等活动中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感受,尽可能让学生多收集一些原始材料,习作时,学生就会有话想写,有话可写,并能写出真情实感。此外,我也经常跟学生说,要留意上学、放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注意每个人的言行、神态,还有景物的变化,天气的阴晴,这些细节对我们的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 指导学生阅读,扩大知识广度
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做好读书笔记,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的做法:
首先,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说话就能出口成章,习作就会妙笔生花。
其次,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分思考,多一分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三 勤于片段练习 强化作文训练
任何技能都需要重复的经验,写作也是如此。训练只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或熟练程度才能有效。但学生本已害怕写作文,如果教师还动不动就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写,那只会“雪上加霜”,欲速则不达。所以,我采取了扩写、仿写、续写等形式多样的片段练习来强化学生的作文训练。例如,在学习《秋天》描写秋景时,同学们想到了我们曾在一篇课外文章中摘录的素材“秋天,枫叶红了”“八月桂花香了”……明确了秋天有哪些有特色的景物,那么学生们的思路一下子就开阔了。于是,有的学生写起了桂花,说:“微风吹过,那一串串小黄花都绽开了笑脸”;有的学生写起了枫叶,曰:“枫叶如丹”。又如,仿写排比句,有的学生利用自己积累的古诗句写出了:冬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冬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摘录为学生带来了益处,学生摘录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