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山“真铁”


□ 肖中良

千村万落间,冠以“金银”地名者众,以“铁”呼之的地方寡。唯我,大号“铁山镇”,不卑不亢,铮铮铁骨,于闽西龙岩城邑之东傲然屹立,俨然一位威武的铁将军,把手东城门户。

邂逅铁山,我更多的却意会了铁山“铁”的气神;走进铁山深处,愈发道悟了铁山“铁”的品格。初到铁山,正遇上一场久违的蒙蒙秋雨,天空飘洒着柔软的铁丝般的毛毛细雨,乍暖还寒,顿时,原本穿一身短袖T恤的我平添了几丝铁质的凉意。

好在,年轻娇美的妇联干部小赖引领我们一行人,一路谈笑风生,大家内心热气腾腾。第一站前往苹林村的养殖房参观。打着雨伞,工人们正在察看娃娃鱼的生长情况。看到我们到来,他们异常热情,大白天拿着手电,带我们走进几间有长长水泥预制板浇筑的阴暗潮湿的隔栏养殖池。大家小心翼翼,生怕惊动了沉睡的婴儿般的娃娃鱼。

我们大都第一次见到娃娃鱼。以前,听人说,娃娃鱼是阴间的婴儿变的,心理难免有几分新奇。今日居然一睹其真容。一切来得那么突然。其实,娃娃鱼也叫大鲵,我们仔细观察它的外貌特征: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养殖大鲵,大抵应珍重它的野生特性,方知,娃娃鱼养殖房为何如此阴暗潮湿。

这一切让我们大饱眼福。据说,前些年,养殖的娃娃鱼珍稀到一千多元一斤,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近几年,铁山规模养殖之后,本地价位降至百元以下,平常百姓餐桌也可享用了,当然,至今也还是当地重大喜事才有的餐桌压轴珍馐。

世间的鱼儿千万种,娃娃鱼无疑是鱼中精品。同行的一位诗人打趣说:铁山就是铁,出产的鱼都不同,应该是“铁鱼”吧!

走出娃娃鱼养殖场,洋洋洒洒的铁丝般的秋雨,把我们送到了一座红墙碧瓦雕梁画栋的寺庙。

庙宇位于风光旖旎的龙津河畔的洋美村,据说以前称“洋伟村”,后觉谐音不雅易被人嬉笑而正之,一群文人骚客正中下怀,不断打趣。庙曰:“铁猫猊庙”——好生奇怪的庙!一看便知,这肯定是一座不同寻常的寺庙。初以为是祭祀“铁猫猊”动物的寺庙。当然“铁猫猊”本就很怪异的组合,猫和猊应是不同的两种动物,怎能组合在一起,再加上“铁”就更费解了。

好在村里来了一位热心健谈的古稀老者,滔滔不绝跟我们介绍这座庙宇的来历,讲了一些玄幻的传说。可惜,他一口浓重的闽南腔调,听完,还是满脸疑惑。这个流传的故事,无论何种说法,总体现了闽南文化勇武顽强、除暴安良、崇尚正义的英雄价值观,弘扬满满的社会正能量。

这也是它生生不息难能可贵的“铁质”的人文思想和不朽的精神灵魂。

午后,我们来到一处偏僻的铁路小站。

眼前只见几米宽几十米长的月台,一排几间两层楼的平房,三条铁轨,几柱信号灯,四五个铁路员工。诧异?怎会来此毫不起眼,甚至有些寂寞荒凉的小站。更蹊跷的是,两棵高大的柏树守在一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小红砖楼前,红墙已风蚀成铁灰色,柏树几乎遮盖了站名“苹林站”三个字,小站好像一个怨妇犹抱琵琶半遮面,羞羞答答,我们找了好几个角度拍照,都难把这站名完整地拍出来。对面铁路坡上一条小路延伸上去,有一幢破旧的红砖褐瓦平房,更似一个沧桑老妇在断断续续诉说一些过去的往事。

愕然间,果然获知,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四等小站。

1984年,一部反映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呈现新面貌的电影《四等小站》走上银屏。这部电影的“主角”枫亭站的原型也因此在当时当地和文化铁路圈内小有名气。“枫亭站”的原型正是眼前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苹林站”。啊,我们一行人目瞪口呆:眼前这个貌不惊人的五等小站,曾经是明星小站。苹林站,名噪一时,终就抵不过似水流年。如今,静悄悄,在冰冷的秋雨中瑟瑟哆嗦。岁月风霜如剑,不禁令人唏嘘。

猝然记起《诗经·郑风·遵大路》的句子:“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 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 无我丑兮,不寁好也!”诗意叙写一个曾经美丽风光的弃妇,多年之后沦落乡间,满腹辛酸委屈无助,怎不叫人恻隐动容。

华夏九州,四等小站几千个,唯我“苹林站”,能轰轰烈烈走进改革开放大潮银幕,出落为有生动故事的明星小站。全中国,绝无仅有。理所当然,这应是个“铁站”。

那一天,我们在铁山品尝了“铁鱼”,祭祀了“铁庙”,然后,徜徉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四等“铁站”。

临别,你或许会说:“铁山”真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