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珊瑚”之谜

图为梦宏居的红军标语。
□ 李思庚
初冬时节,居然烟雨蒙蒙,上杭珊瑚乡笼罩在空蒙烟雨中,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我随龙岩市档案馆荣誉研究馆员等专家学者赴上杭县珊瑚乡开展“红色档案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活动。中巴穿行在蜿蜒乡道上,专家学者们顾不得观赏窗外的乡村风景,兴致勃勃地讨论道:地处闽西绿色腹地的珊瑚乡,怎么会有一个充满椰海风情的名字?是历朝历代口口相传“山湖”的谐音?还是纪念此地曾经的沧海桑田?大家带着疑惑来到珊瑚乡政府。
珊瑚乡党委书记李俊业和当地优秀乡贤、市政府督学胡和春先生一行热情迎接。据介绍,此乡古名上坑田,又名沙河铺,后因地广人稠烟户千家,又名“千家村”。明代该乡出了位优秀乡贤胡广,曾任广东海丰知县,因德政为民、关怀民瘼、重教兴学,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善事好事,卸任回乡时民众感其恩德,特馈赠珊瑚石作纪念。胡广将珊瑚带回家乡后,百姓如获至宝,深感荣耀,一致提议将千家村改名为珊瑚。这就是珊瑚乡名的由来。近年来,珊瑚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事业,全力打造有温度的“红色、生态、宜居、平安、幸福”的“五彩珊瑚”,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最吸引人的当然是“红色珊瑚”,而最能体现红色珊瑚特色的则是梦宏居。从小在梦宏居长大的胡和春先生介绍,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五次进驻或经过珊瑚乡,留下大量红军标语,珍藏着革命战争的光辉印迹。一个地处偏远的小小村落,怎么会独得红军的青睐和频频光顾?一栋貌不惊人的乡村民居,怎么会留下那么多红军标语?大伙带着热切的期盼,冒雨来到梦宏居参观。
梦宏居的主人和众多乡亲早已在旧居前恭候。想当年,一定是乡亲们的热情真诚,让红军将士们感到宾至如归,温暖如春,这也许就是当年红军多次光顾珊瑚的因缘。
梦宏居是清代珊瑚乡贤胡梦甲的别墅,始建于1903年,占地1600多平方米,共有三栋厅堂六摆横屋,前有月塘拱卫,清溪环绕,后有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是座典型的客家围屋,斗拱飞檐,雕梁画栋。胡如春热心自荐当导游,介绍梦宏居的红军标语和墙头歌。从大门到大厅,从正房到厢房,从楼下到楼上,从门框到窗格,到处写满红军标语和红军歌谣,据初步统计有近百条。这些红军标语内容丰富,语言朴实,形式多样,形象生动。有的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主张,如“主义遵马列,政权归工农”;有的是宣传实行土地革命,如“打土豪分田地”;有的是宣传加强红军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如“工农红军呱呱叫,军事政治都学到”等。这些历经沧桑的红军标语,是当年红军在此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是蕴含革命先辈初心使命的精神密码,也是红军留给闽西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犹如红色火炬,点燃红色记忆,传承红军精神,照亮历史星空。
边走边看,一个谜团始终在大家心中萦绕:那么多红军标语,时间不同,笔迹各异,是何时何人在此写下?随着梦宏居主人的解说,这个疑团慢慢解开。原来,早在1929年春,珊瑚就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支部,7月下旬红四军第一纵队第一支队支队长王良率部进驻珊瑚,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暴动,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红色政权和革命根据地。1929年11月中旬,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从武平进入珊瑚。1930年6月8日,毛泽东与朱德率领红四军到珊瑚、才溪开展社会调查。1932年2月下旬,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率部到珊瑚休整。同年6月6日,毛泽东、叶剑英率领红一军团从才溪进入珊瑚。红军五进珊瑚,得到当地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物资援助,红军战士们才安心休整训练,留下那么多标语和歌谣,形成永不磨灭的历史印记。
大家边参观边探讨如何保护利用和宣传解读好这些红军标语,提出许多专业性意见建议,也提出一些疑惑,其中,频频出现的标语落款“红军火对宣”,激发了大家探索的热情,“火对”是“大队”的笔误,还是红军部队的番号,还是书写标语的红军战士的姓名?又一个谜团待解开。
不知不觉,天近黄昏。众人集聚在梦宏居前坪照相留念,忽闻西厢房里传来急促敲门声和断续歌声。乡亲解释说,那是一位95岁的老妇人在唱红军歌,老人痴呆几乎认不出亲人了,却对红军歌曲记忆犹新,一见到客人就拉着客人唱红军歌,客人走到哪里她就跟唱到那里。原来老人在1930年左右被送到这里做童养媳,那正是红军三进珊瑚的时候,老人有不少亲人踊跃参加红军和赤卫队。乡亲们的介绍令大伙对老人肃然起敬,又顿生关切:老人家何时学会那么多红军歌曲?她为何对红军歌曲如此痴迷?她时时吟唱红军歌曲后面又有怎样感人的故事?带着串串谜团我们登上回程的中巴。窗外暮色苍茫,灯火斑斓,珊瑚乡和梦宏居的主人们热情挥手作别,邀请我们再来!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心中默念:祈愿红色珊瑚和梦宏居的乡亲们永葆红区本色,过上红火日子!为破解红色珊瑚那么多谜团,我们一定还要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