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水”中长大

图为水乡。
□ 宋客
朋友小聚,说起童年往事,自是兴味盎然,忍俊不禁;或故事后面的人生哲理,引人沉思。
我说起小时候游泳的故事,朋友们神情专注,侧耳倾听。
我说,我的老家门前有一条大河,每到夏日炎炎的日子,我们便下河游泳。村里流行一句顺口溜,“六月六,身子洗到足”,意思是农历六月,就可以在河里尽情游泳了,游到筋疲力尽,手足麻木。大概七八岁,我们就都学会了游泳。每次小伙伴们一起游泳,都要在河中一个叫“横石”的大石头上玩“登王”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一方占有隐没在水中的大石头上,取守势,以为“王”,环顾四周,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反击对方的偷袭;另一方则在石头四周以戽水溅起水花直至对方睁不开眼睛而无力还手为手段,向“王”发起攻击,并最后以推倒“王”滚离石头,全体攻方人员占领石头为胜。如此反复,双方剑拔弩张,全部投入战斗。
一次,我们作为攻方,不论年龄还是体形都属于弱方,而对方却是又高又大的大哥级的人物。开始,我们利用传统的“戽水”方法,根本不起作用,因为溅起的水花无法豁住对方,他们轻轻一甩脸上的水珠就可以重新组织力量反击,我们攻击几次,均败下阵来。但见对方钉在水中的石头上,洋洋得意,大呼小叫,有的吹起了呼哨,有的做出各种怪异的姿势,直激起我们的气愤,恨不得再一次发起攻击,推倒他们。“不行,我们不能强攻,对方人高马大,我们玩不过,得想办法!”我对同伴说。于是,我们围拢在一起,一边在水中蹬腿稳住阵脚,一边耳语商量,并立即形成新的攻击战术:把原班人马分成两组,一组按原来的套路戽水迷惑对方,另一组分别从三个方向潜入水中,靠近水中的大石头,以摸到对方的脚跟为准,拼尽力气,把对方翻下身去!我们的首轮攻击果然奏效,对方被我们戽起的水花所迷惑,正在胶着状态时,对方发现有人潜入水中向他们偷袭,顿时便乱了方寸,咿咿呀呀,无计可施,最后不得不扑入水中,与我方人员纠缠在一起,时沉时浮,双手乱舞,大有同归于尽的意味,不曾想,参加另外两面攻击的人员早已合在一起,拖住对方的小腿,加上石头顺滑,一下就把他们翻下身去。而在正面佯攻的我方人员,则一拥而上,把那些滑入水中的“敌人”严严实实地压在水中,直至喘气不得,宣告我们彻底胜利!
我对朋友说,从玩“登王”这个游戏看,我们当初就是深刻领悟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灵活运用“敌进我退,我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三三制”“一点两面”“三猛”(猛打、猛冲、猛追)”“四面包抄,中间围歼”“中间突破,两边开花”“步步为营,分进合击”等,都是经典的战术原则啊,朋友闻言,哈哈大笑。
我又说起游泳的另一件事。小时候,我们小伙伴喜欢在河里划木(竹)排,享受划排的欢喜或者惊险、刺激。记得那一年,我才10来岁,一天中午,我们一群人又到河里划木排,我也跟着我的大哥一起前往。说起木排,充其量就是四块木筒用木楔钉成的木桥板,一场洪水把我们村前的木桥冲垮了,留下一驳一驳木桥板,散落在河岸。出于好奇,我们就把木桥板推入水中当木排。只有四块木头组合而成的桥板,人踩在上面,木排便往下沉。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我和大哥拿起竹篙便登上了木排。木排划到一处叫“狗心救子”的深潭,湛蓝湛蓝的河水深不可测,滚滚漩涡,扑面而来,最让人恐惧的是竹篙根本够不着河床,木排任由漩涡漂流。此时,我的心里害怕极了,我担心木排一旦翻覆,那无疑是自取灭亡,一想到这里,我的全身都起了鸡皮疙瘩。我只好蹲在木排上,连大气都不敢喘。恰在此时,有一个小同伴撑着木排在我们身边经过,还大声向我们示威,我就小声地对大哥说,“能不能把我们的木排与他们的木排链接起来?这样比较保险。”大哥瞪了我一眼,回话道,“不行!如果链在一起,一个木排翻了,所有木排都会翻掉,才不干呢。”“好吧。”我的心里嘀咕道。就这样,大哥拿起竹篙轻轻地划,点,等到竹篙够得着河床时才用力撑,终于把木排靠岸,我吓出一身冷汗。回到家里,当我把惊吓的经过告诉我的养祖父、养祖母时,他们便下了铁律,再也不能这样玩了。
故事讲完,我对朋友说,从这件划木排的冒险经历看,我主张把几只木排连接起来,就是希望增加体量,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起码遇到危难时有个照应;但大哥说的也不无有道理,如果连接的木排一起翻了,损失会更大。两种观点,代表看问题的角度,一个是只顾眼前的个体角度,一个是预测未来的全局角度,也算是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