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味喷喷香


图为薯包子 图自网络

□ 宋客

家乡武平,有许多风味小吃,令人垂涎欲滴,久久难忘;或独具特色的菜品(佐膳食品),因人无我有,时隔经年,亦心向往之,成为客家民间美食。

薯包子

顾名思义,薯包子的主料为大薯,有红薯和白薯,以其形状不同,或称“棍子薯”“扫帚薯”。做薯包子的主要器具为牙钵,圆形,由上向下倾斜,下端为碗口粗的洞口。牙钵内四周遍刻辐射状沟纹,然不规则,若犬牙交错。制作方法是:刮净薯皮,将牙钵搁在缸上,右手握薯,沿钵壁四周频频摩擦,薯浆即由出口处流入缸中,添少许盐水、味精等佐料,搅匀,以右手捞一把薯浆,轻轻甩打几下,待薯浆欲从掌心垂直往外掉时,即迅速翻转手背,使薯浆反从拇指与食指中挤出,跌入翻滚的油锅中,状若鹅蛋,如此不断反复。待薯包子浮出油面后,再氽几分钟,一锅的薯包子就氽好了。用漏勺将一颗颗氽好的薯包子捞起,搁在锅中铁皮圈与铁锅的空隙处,滴尽剩油,趁热食之,滑嫩爽口,香气扑鼻。近年农人在薯浆中加入少许牛肉碎末,和以细碎蒜叶、精盐,更是香气四溢,颇受青睐。氽薯包子,家乡话也叫“煠薯包子”,“煠”,念sa(撒)。

红菌豆腐渣

红菌豆腐渣系武平特产,色红肉白味美,质地甜、韧、嫩,是一种鲜美的佐膳食品。红菌豆腐渣的原料是制作豆腐以后的豆腐渣。取新鲜的豆腐渣,放在锅里用文火不断翻炒,炒到豆腐渣干至手捏成团没有水影为止,便将它铲到垫好豆头叶(又叫大枫叶)或梧桐叶、芭蕉叶的簸箕里,稍晾后用锅铲耙平慢慢压实,然后将先做过的红菌豆腐红菌作“菌娘”(也叫菌种,有红得较快的作用,没有也可以生红菌)。装好豆腐头的簸箕,宜放在干净的房子里。夏天第二日就能长出白菌,后慢慢转为红菌。等一面红菌长满全簸箕后,将它翻过身转到另一面簸箕背面,同时把垫叶除掉。待两面都长满红菌了,即可食用。这个过程一般要三至四天。冬天因天气冷,则要将压好的豆腐渣放在温室里才能或酵生红菌。用这种红菌豆腐配上猪肝、瘦肉、豆腐及其他菜蔬煮汤,鲜美可口。据坊间传说,红菌豆腐渣在上杭及广东平远县仁居镇亦流行。

武平“油头”

武平“油头”,学名芜菁,又名蔓菁,叶似萝卜菜,其根大如盘如碗,圆形较多,因形似盘状,故俗称“盘菜”。盘菜根部肥大,呈圆盘形,叶簇生,叶色深绿,叶面有绒毛。武平盘菜表皮光滑,皮肉黄白,肉质致密,味甜,品质好,营养丰富,煮食与腌制均可。特别是与猪大肠一起焖炒、与猪骨头等一起清炖,味道鲜美。据《武平县志》记载,武平盘菜种植地域大多在平川、城厢、中山、万安、东留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