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培田


培田人家 上官毅清 摄

□ 杨晓松

培田,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闪耀在环绕的群山里,吸引着大家的眼球,到访的人络绎不绝。我想,不仅是为了一睹这里保存的几十幢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还因为远离现代社会的喧嚣,寻找远去的家园,探寻内心深处的桃花源吧……

我们信步而行,从村口竖立的一座牌坊开始——这个由清朝光绪年间进士、皇帝身边的侍卫吴拔祯建造的。牌坊,显赫与荣耀的象征。所以,这座牌坊给吴拔祯本人,及他的家族和他所在的村落,带来了耀眼的光芒。于是,牌坊,古树,水车,流水,直击我们内心感觉——底蕴和厚重。

继述堂,是村头第一座古民居。还未细看,先被一大株仙人掌吸引了去。那么一大株,那么粗的茎,是我没见过的。整株爆满了花蕾,顶端还开着黄色的小花。经历了那么久的岁月洗礼,依然焕发激情,这生命的力量让我震撼。

我们踏进鹅卵石铺就的外坪,大门门额处黑字青底“三台拱瑞”赫然醒目,大门两侧蹲着一对石狮子,用铁条固定,似乎怕人偷去。父亲边看边叹道:“真宏大,你看,四进,三堂,四横屋,那时祖公必定是大富人家才建得起。”后来一打听,这个继述堂,有18个厅堂,24个天井,108个房间,占地6900多平方米。

官厅,是村尾最后一座古民居。这个建于清朝乾隆时期距今三百多年历史的官厅,占地6000多平方米,也有108间房。同样是鹅卵石铺就的外坪,一口不小的半月形水塘,一对石狮子,一对石鼓,一对石桅杆,大门门额书“业继治平”。房是青砖黑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木刻窗花;地是石灰、粗砂、黏土等夯实成的三合土;再看石板与鹅卵石铺就的至今不觉狭窄的村道,一条足以排洪的水沟,就可想那时的他们有着怎样的富裕和先见。

聚族而居,自古延续。这种人类的群居方式,最大限度保护了家族的发展壮大。所以,这里看到的一栋房子,就是一个房族。房子成“昌”字形建造,厅堂多而大——那是为婚丧嫁娶等大型活动考虑的;横屋两边是厢房,被分割成多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小厅、天井和花坛,房间多而小,卧室小而暗——少了现在居家住房时考虑到的采光、通风、隔音、隔热等功用。然,就这样,一栋房子容纳下了一个浩浩荡荡的家族,难怪一位卖茶叶的妇女自豪地说,只她一个房族,就有1800多口人。这,的确值得骄傲。

“慢慢走,欣赏啊。”穿梭在时空叠错里,你需要放慢匆忙的脚步。

“积德润身如积玉,遗书教子胜遗金”,你边走边吟咏着寓意深刻的楹联,你会发现,他们不仅积累财富,还教化儿孙。

你也可沿途欣赏着古朴的印刻,秀美的刺绣和精致的摆设。突然,在阳光与古树枝叶的交叠里,你也希望营造一个这样美致的家居空间。你会觉得,这才是自己想要的家,生活就应该过成这样。累了,就在村落一隅,静坐石板,感受岁月的静谧。这种静谧和其他地方的静谧不一样:除了天空、飞鸟、流水外,还有历史的呼吸,来自明清,甚至更久远。

路旁的老人,核桃般的脸庞沧桑成历史,同这个村落一样。正是像他们一样,用生命的守候,才积淀着村落的沧桑,厚重成捧不起的岁月。

从牌坊下走进,又从牌坊下出来,去和来之间,已经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