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让客家木偶戏浴火重生

图为上杭县白砂镇水竹洋客家木偶艺术节木偶展演。摄于2020年8月14日。
□ 宋客 文/图
2021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闽西客家木偶戏榜上有名。消息传来,业界人士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因为,客家木偶戏作为闽西地区历史悠久的民间文艺,列入国家层面的保护传承,实在正当其时,功莫大焉。这是对木偶艺术“传扬真善美”的旨意本身的褒扬,也是对从事木偶艺术弘扬的热心人士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精神鼓励,更是对闽西这一片神奇土地矢志不渝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家国情怀的深情礼赞!
闽西客家木偶戏的发源地在上杭,在上杭县白砂镇。还因为大金村水竹洋自然村的“田公会”供奉一尊田公元帅造像以及一年一度举办的“田公会”,小小村落成为客家木偶艺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田公元帅生日)前往朝圣的“圣地”,以至整个白砂镇及其周边乡村都氤氲着挥之不去的客家木偶的浓浓乡愁。
上杭县委县政府,白砂镇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客家木偶艺术的保护、传承、弘扬。2001年“田公堂”修复正式对外开放;2002年上杭县客家木偶艺术研究会在水竹洋成立。这是一个民间组织,由上杭县白砂镇木偶世家、退休教师梁利忠领衔,旨在面对轰轰烈烈的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给乡村带来巨大的冲击波,致使乡村社会大量农民涌进城镇务工,为日渐式微的客家木偶艺术传承做最后的抗争。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简易粗糙的舞台搭盖,环顾周边,田段稻禾青青,村居炊烟散落,上杭县文化部门负责人,龙岩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部分专家学者,来自周边村落的木偶艺人,聚集在农家一间敞口的大厅里,回忆客家木偶曾经的辉煌,诉说客家木偶传承的困惑,倾诉木偶演出市场的艰难,畅想客家木偶创新创造的愿景,共同发出“闽西客家木偶戏,何时才能更亮堂”的人文拷问!
尽管这一拷问的声音,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显得那么弱小,但总算有人听见,或报以回眸关注。
因为执着的信念,弘扬客家木偶艺术的道路尽管艰难,但他们坚信爬坡过坎,辟开荆棘,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于是,年复一年,不顾天气如何炎热,一场唤起人们自觉传承、弘扬客家木偶艺术的盛会(木偶艺术节、文化旅游节),都如期在农历六月廿四日的水竹洋举行。上杭县和白砂镇领导,龙岩市及上杭县文旅部门都派人参加,或祝贺,或主持,或支持,或观摩,恰如历史长河中细碎的涟漪荡开层层波浪,迎来更多社会有识之士的登高一呼,并付之关心关爱的实际行动,使水竹洋成为闽西客家木偶戏共同传习、展演的舞池。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袁锦贵,是从白砂走出去的红色后代,对于家乡弘扬客家木偶艺术的义举,非常感动,同样怀揣一颗赤子之心,以特有的方式给予大力支持。
原福建省文化厅艺术研究院叶明生研究员,宁德市寿宁县人,长期从事客家木偶艺术的研究,对闽西客家木偶戏尤其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撰写大量客家木偶戏的论文在海内外刊行。人们记不清他多少次深入上杭白砂,前期独身一人前往开展田野调查,后期带着研究生一同探究。他吃住在农家,与木偶艺人交朋友,观摩表演,一招一式,一一核验,不厌其烦,获取丰赡的第一手资料,撰写出版《中国傀儡戏史》这一皇皇巨著,用铁的事实说明新时代弘扬客家木偶艺术的积极意义,真可谓殚精竭虑,宵衣旰食,令人景仰。
一个具体的行动胜过一打的宣言。上杭县、连城县客家木偶艺术传习(承)中心历任领导和演职人员,更是以行动把古已有之的木偶艺术弘扬起来,传承下去。他们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不做红尘看客,而是沉下心来,谋划未来,同心接力干起来,挖掘历史传统剧本,赋予现代元素和高科技手段,一台台改编、新编、排练的木偶戏如《水漫金山》《过关》等成为常演常新的节目,受到社会各界的点赞。更多的民间戏班(社),守住寂寞,主动作为,走村串巷,各显神通,以精彩的木偶戏目奉献于乡间,给人愉悦。
龙岩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每年都参与主办上杭白砂水竹洋的木偶艺术节活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作家诗人、新闻记者、戏剧演员、摄影摄像、热心人士前往采风、观摩。不论人事更替,弘扬客家木偶艺术的初心始终不变。何志溪、袁洪亮、梁伦拥、丘保铭、刘金寿、曹尔焱、李明卿、杨滴萍、李艳玉、李庆梅、李桂芳等,都在弘扬客家木偶艺术的道路上留下闪光的足迹。
20年,弹指一挥间。
如今,通往水竹洋的道路早已变成了8米宽的硬化大道,一座占地五六百平方米的钢架结构演艺中心拔地而起,一批批木偶艺人来到田公堂参拜,感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神圣,共同承担起传承木偶艺术的使命。凝望着田公堂的神龛上高高耸立的田公元帅造像,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客家木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更多的普惠政策将得以落地,千百年来曾经给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客家人以生存之道、以礼敬情怀、以契合天人合一理念的客家木偶戏一定能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走向更加辽远宏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