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肩两只脚”的支前队


闽西根据地人民除了踊跃参军参战外,还积极承担了各项支援前线的任务。他们组织了担架队、慰劳队、看护队、洗衣队、补衣队、做鞋队等,支援和配合红军作战。

当时,红军在频繁战斗中的给养、弹药的补充,伤病战士的运送和战利品的运输等,除军队自己负担一部分外,主要依靠苏区政府发动广大群众组织运输队、担架队来完成。如长汀县三平区革命群众从1929年暴动后,全区各乡都建立担架队的组织,由45岁以上的人组成。群众不怕困难,不怕山高路远,都是义务抬担架,不管十天半月,自己带伙食,爬山过岭;为了支援作战,不怕牺牲,甚至经过白区接伤员,从三平抬到水口、四都等地,每天每乡都有人在乡里等着接受任务。又如1932年4月,红军东路军攻打漳州时,闽西根据地群众迅速组织了运输队、担架队随军出发。当时,仅上杭才溪乡一夜之间就有30多人参加。漳平龙车区4个村有千余人组织了运输队、交通队、担架队。永定县出动了赤卫队千余人担任运输。东征沿线的长汀、连城、上杭、龙岩四县,每天有数千人挑运各类物资上前线。在漳州战役中,红军缴获了2200多支枪、9挺机枪、6门大炮、3万多发子弹、近5千枚炮弹、2架飞机,还筹集了大批被服、布匹、药品、食盐和印刷机等器材,以及上百万元光洋。这些物资(包括一架飞机零件)都要随主力红军运往苏区,除漳州到水潮一段可用汽车和船运外,水潮经龙岩、长汀到瑞金五六百里,全靠肩挑手抬。水潮以北均系山区,道路崎岖,支前群众肩负重担,有的抬着几百斤、上千斤的器材,一路上坡,几百里山路,运输非常艰难。各县支前群众采取接力运输的方法(水潮到龙岩,主要由龙岩、漳平龙车区、永定县支前队负责;龙岩至瑞金,主要由上杭、连城、长汀等县负责)互相接运,全凭着一副铁肩、两只脚板把全部物资和伤员运到了苏区。